(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民族中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語文課堂應是豐富多彩的,是趣味無限的,語文課堂應有生成性,是一種動態的、多樣的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在課前的預設中要考慮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策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不斷的生成新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更具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通常,老師備課都要結合教學參考書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首先設計的是教學目標,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有的老師把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混為一談,教學的過程中并未區分,這就導致學生學習是目標不明確,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引導學生結合課后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來自己歸納學習目標,讓學習目標深入學生內心,課堂學習做到了目標清晰。
例如七年級語文(上)12課《紀念白求恩》一課,教參規定的學習目標有四點:1.學習白求恩大夫的優秀品質;2.厘清課文寫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間的關聯;3.學習對比手法,理解起作用;4.學習本文敘議結合,以議為主的寫法。這些目標別人的做法是直接用幻燈片展示給學生,一閃而過。我則在上課時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學習目標,依據是仔細研究課后的“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由此確定本科的學習目標是:1.默讀課文,歸納各段內容要點,分析各段落之間的關系;2.分析課文二、三段,完成表格,體會對比手法的表達效果;3.背誦第四段,劃分層次,并說說兩個層次之間是如何過渡的;4.品味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嘗試仿寫句子;5.拓展閱讀,學習白求恩大夫的優秀品質。一共生成五個學習目標,分成三課時來完成。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參與,比被動接受教學目標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對比而言,這些內容符合教參的要求,沒有偏離老師的教學目標。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備教材,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別,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例如在教授《天凈沙 秋思》這首元曲時,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游子秋日思鄉的情懷是難點。如果教師只按照教參的理解,不考慮他們的體驗,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想家的情感入手,這樣就可以化解時代相隔而造成的難題了。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課前描寫一段秋日的環境,抒發悲涼的情感,課上再與馬致遠的作品比較,找到情感的共同點,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學完作品以后,還要讓學生收集與思鄉情懷有關的古詩句或名言,充分豐富相關知識積累,仔細體會思鄉帶給人們的愁思,以便深入體會到《秋思》中景中寓情的寫法。只有在備課中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有問題的課堂,成為一個探討性的課堂。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同學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作用,能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時,在梳理作品中的景物時,學生總結一下,共有九種:藤、樹、鴉、橋、水、人家、道、風、馬,景物之中是如何體現愁的呢?要看景物前面的修飾性詞語,仔細去揣摩。有的學生忽然說,我可以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作品的主體。枯藤是赭石色的,老樹是棕色的,小橋是灰色的,天空是灰暗的,夕陽是朦朧昏黃的,馬是消瘦的,這一切怎能不勾起馬致遠的思鄉之情呢?我順勢而為,假如寫作背景介紹,讓學生把插圖圖上顏色,體會景物的凄涼,感受作者的愁思。結果,語文課變成了繪畫課,異彩紛呈,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興趣很高。
又如,在學習魯迅的《雪》一課時,學生準備好彩筆,課上讀完課文,就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寫,加進自己的想象,畫雪。我課前讓學生準備了彩筆,接著就是作畫了。短暫的寂靜之后,我欣賞到了學生的畫作,江南雪的確“滋潤美艷”,北方的雪“如粉、如殺、不粘連”,這樣一來,學生在比較難理解的文本中,生成了有趣的畫面,找到了學習的樂趣。由此可見,重視課堂上學生的問題,就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同樣也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自己學到的東西,才是最深刻的東西。
要讓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民主平等的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顆容忍之心,寬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納他人,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也才能豐富我們。在講《我的母親》時,讓學生評價文中母親的教子方式:你如何看待文中母親的教子方式?有的學生說胡適母親的做法很好,嚴中有慈,犯了錯誤就應該懲罰,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也有的學生說,我認為她的教育方法不好,犯了一點小錯就狠狠地懲罰,這樣讓孩子的身體受到太大的打擊,會使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對他的成長不利。與教參的看法不同,這是多么難得的見解啊!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自圓其說,怎么能說孩子說得無理呢?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看法,這才叫自己的評價。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同時也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思索,自己去解決問題。教師如果一味的指責,也不給學生一個理由,會讓他們感到索然無味,課堂上,我們要有一種民主平等的作風,包容學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背景和情感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沒有精心的預設,生成可能偏離三維目標,何談生成性課堂資源?預設不該是靜止的,應該富于靈動性,才能成為源頭活水。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具有開放意識,要有足夠的彈性。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加以推測,在課堂中準確洞察、敏銳捕捉從學生動態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信息,相機而動,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列夫 托爾斯泰》一課中,我在第二課時設計兩個目標,一是賞析文中的比喻和夸張的修辭,二是學習人物外貌描寫的方法,進行寫作實踐。我預留了充分的寫作時間,讓學生把比喻和夸張運用到外貌描寫中。寫完以后,在課堂上展示,大部分學生完成的很好。孫銘陽寫了一個同學的眼睛,注重了對眼神的描寫,引起了同學們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獲得了一致好評。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的寫作方法,比留到課下完成,效果好得多。至于余下的未處理的問題,我順延到下一課時,靈活地調整了教學進度。
我們的教學設計基本是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 維度來進行的,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課堂、教本、老師、學生、任何一個點,都有問題生成的可能,只有精心預設,對學生傾注愛,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
總之,要想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在做好前面的幾個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更具新課程理念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