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本文以傳統功過格理論為著眼點,探討其對當代大學生在德育方面具有的啟示,力求為謀求當代大學生德育的新路徑給予一定的建議。
功過格是一種用于記錄自身善惡功過的薄冊,通過列舉善惡行為以及用分數表現其程度的方式來指導人們的具體行為的一種善書。功過格最初是16、17 世紀精英階層們用于每日記錄自身的行為善惡以自勉自省的薄格,后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其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將民族道德劃分為善與惡——即功與過——兩大類,再對其進行具體的分類并加以記述,然后用分數來計量各種善惡行為,并做相應的說明”①。
在酒井忠夫的《中國善書研究》中,可以看到功過格只是眾多善書類型中的一種,并且將民族道德按照功過之別分類記述,并加以計算的做法,是自漢代以來就有的,最初是用來調查官吏業績。但是功過格在其形式上與其他的善書有著明顯的區別。區別在于:“功過格是在一個本子中,以各個功過的格子為基準進行整理排列,對相關的各件行為做計量登記,同時也根據本子中所列的條目來實踐道德行為,最后根據本子中相關的計量登記,將之相加減后統計得到一個功過數值,這個數值就代表著行為的結果”②。
功過格這類善書書籍的有三個思想特點:一是,功過格功德積累的計量化;二是,功過格的賞善罰惡;三是,功過格對改正過錯的重視。
周汝登對于功過格的使用,主張生活中的行為如同一粒粒的米一樣,讓人不易察覺,當他們慢慢積累為一粒粒米的合集,即米飯的時候,我們可能才會注意到這個行為最終導致的是善的還是惡的結果。功過格就是這樣一個體系,讓人們在功過的積累中,發覺自己的善惡的行為。
根據功過格體系的啟示,以及對現有的高校道德操行細則和表格的借鑒,可以以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分類作為大綱或是以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安全紀律、心理素質等分類作為大綱,在此基礎上來列出大學生需要履行的道德規范的具體行為細則,以此作為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參考依據。每個具體的行為所達到的程度,轉換為分數。程度的判斷,即分數的多少,由大學生自己根據所做之事來界定,做了好事所獲得的功德分記為正數,做了壞事所獲得的過錯分記為負數。在實際中,可以每日記錄自己的行為,選擇以一周或是一個月的期限來作為一次小結,每學期進行一次總結,計算出最終的得分。由于功過格的使用主要依靠的是個體自覺,因此對于自覺性缺失的學生,可以借助團體的力量進行使用。
袁黃功過格體系主張的前提就是賞善罰惡:行善的人會獲得官職升遷的獎勵,而行惡的人的地位得不到提升,或懲罰會降禍在自己、兒孫身上的“超自然報應”。在今天,信仰超自然報應雖然不具備借鑒意義,但是賞善罰惡的思想卻能給我們以啟示。
在功過格的使用中,分數的增加和減少本身也是一種獎勵和懲罰的方式。此外,對于大學生們使用功過格后,最終所得的分數較高時,可以對其頒發獎狀等形式的獎勵。而在一段時間內所得結果為負數,理應受到一定的懲罰。對于懲罰的方式,可以根據學生的特性來設定不同的懲戒方式。總之,不論是獎勵善行還是懲罰過錯,都應以大學生所能接受,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沒有傷害為前提下進行的,要把握好賞罰的力度。
袁黃的功過格是基于人們相信超自然報應,但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運用超自然報應為前提讓他們去使用功過格,是不太合適的。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將個人使用功過格后計算出的最終結果,作為綜合素質評測中的道德操行分的評判的基礎分數。
劉宗周對功過的批判,讓大家注意到改正過錯的重要性。大學生在日常的道德行為中,對于惡行,不僅要記錄此次惡行的內容,而且要對此次所犯錯誤進行改正,其改正的方法可以參考袁黃的兩個方法,一是從事件本身的正誤上改錯,即犯過的錯不再錯;二是從理解行為準則的基礎上改錯。至于袁黃的第三個改正方法,從心上改,所需要的境界較高,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可操作性不強,在此就不以借鑒。關于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失德的糾正,不僅需要自己的察覺,還需要身邊朋友同學老師等的提醒與督促,當自己不知道如何改正錯誤時,也需要身邊的人幫助糾正。
本文通過對傳統功過格的閱讀和思考,從功過格的量化性質、懲戒性質以及改過性質三方面的思想出發,探討其對改善大學生德育教育問題的啟示,并提出可以將學生使用功過格所得的最后結果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評測中的道德素質的一個評判標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