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新課程環境下的中學美術課可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審美素養,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主要途徑。中學美術老師要正確領會和貫徹新課標精神,開挖新課程中的有用要素,使用合適的授課內容和授課策略,突顯美術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底蘊和人類現實社會中不同文化的有機融合,高效優質地完成授課任務。
通過科學設定中學美術課堂中的授課內容,可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怎樣營造一個開發中學生想象力的學習氛圍,這需要依靠于情境授課的方法,為學生創造一種有助于開發發散性思維的氛圍。中學生擁有相當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善于表達。固定的授課方式過于強調課堂紀律,限制了學生發揮想象力。所以,老師要創造他們可自由發揮的機會,并對其實施正確的指引,這樣才能獲得較優的授課功效。如,在教學生畫景物時,不要光限定于現實生活,要鼓舞學生最大化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畫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景色。在此過程中,可有效地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老師可依據學生的畫作發現學生在性格、情感層面存有的問題,并對其實施正確指引,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與溝通。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美,只是缺少能夠發現美的眼睛。在初中美術授課過程中,美術老師要全方位熟知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從學生的立場上指引、調動和啟迪學生的個人情感,并最大化地使學生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美術材料與工具,快速教給學生必備的美術技巧與技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美、發現美、欣賞美。初中美術老師要充分借助社會美、大自然美以及人類的優秀藝術作品,協助他們發現美的含義與規律,進而更優地培育他們的審美觀念與能力,進而增強他們的個人修為。
在初中美術授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與能力的關鍵是由美術課程來完成的。西方出色的靜物畫與風景畫所描寫的內容相當純樸,而且相當貼合于現實生活。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初中美術老師要在課前搜集一些美術作品資料,也可讓學生由網絡查找一些關聯的資料,比如藝術家的個人介紹、藝術風格、逸聞趣事、代表作品等。另外,美術老師還要快速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與自發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
中學美術授課不但要教給學生怎樣繪畫,更關鍵的是培養學生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其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這也是素質教育中對中學美術教學提出最新標準之一。優越的道德品質并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其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培養。所以,老師要將其巧妙地融入于授課中,從課堂的點滴做起。不論是手工作品還是繪畫作品,老師要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去解釋。如老師可將我國以往的文化與美術授課內容相結合,在與學生共同欣賞民族文化藝術的時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推動學生構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美術教育并不是獨立的技能教育,而是與人文教育等不同學科都有緊密的聯系。《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老師要以生動有意思的授課方式,比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法指引學生加強對形象的感受力與想象力,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樂趣”。所以,教學中要依據現實要求來布置授課內容,實施教學,利用多媒體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視覺經驗,也可聯合攝影作品或錄像資料,使學生感受、理解學習內容。同時聯合授課內容和當地課程資源,比如校園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資源,展開多樣化的教育活動,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感悟美術,學習美術。
在精神文明盛行的今天,人們對中學美術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新課改創新下,學校與老師都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完備好教育體制,改良教育方式,創新授課方式,以順應新時期發展對教育有更多更高的標準。初中美術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核心,推動學生向全面、健康地發展,為今后的學習、生活給予多樣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