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樹爽
“三動”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是“啟動”“能動”“互動”。“啟動”即為開始運行、發動、開動的意思。“啟動”由教師來做,可以是上課伊始布置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說明學習方式,也可以是下課之前布置下節課的學習任務并說明學習方式。“能動”即為自覺的、主動的,具有意識性。也就是說學生接到教師的“啟動”信號后,發揮主觀能動,開始學習。如果教師在上課伊始布置學習任務,這個“能動”過程就在課堂上進行;如果教師在下課前布置學習任務,這個“能動”過程就在課下。“互動”有物理學名詞、心理學名詞、社會學名詞詞性,本模式中的“互動”取其社會學名詞詞性。
按照辭典上的解釋“互”是交替;相互。“動”是使其作用或變化。歸納起來“互動”就是指一種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本模式中的“互動”是指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使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根據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的時間不同,有課下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也有課上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綜上所述,“三動”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布置學習或復習任務并說明學習或復習方式后,學生發揮主觀 能動性開始自學或復習,然后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之(一)
復習課
九年級下學期綜合復習
1.課前復習
教師前兩天下發一張B4新聞紙打印的6方面內容,學生人手一份。要求每個學習小組針對每個內容出擬4道非選擇題。這其間,小組學習遇到困難可以請教師老師。出擬的試題確定后,寫在A4打印紙上。
2.課上復習
上課后,每個小組派代表到教師處抽簽(課前教師根據小組數量做的6個分別寫有6個學習內容的簽),抽到的小組意味著上課時做此學習內容的匯報。即教師用投影儀展示該小組出擬的試題,由出擬試題的小組派代表分別指定其他小組的某個成員回答某個問題,出題小組的所有成員及教師做評委。回答正確的小組加1分,回答錯誤的小組不得分。如果其他小組成員回答正確,則給回答正確的小組加1分。回答完學生出擬的試題后,教師展示針對該材料出擬的兩道試題,每道題給6個組一個搶答機會,仍然給回答正確的小組加1分。
復習教師下發的關于“創新”“兩岸關系”“改革開放”“法治”“生態”5個內容中所涉及的道德與法治課中所學習的知識。
1.增強了人文底蘊。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三動”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其在學習中“能理解材料和知識的更深層含義;不會的地方得到了答案,會的地方更熟悉。”這一表達說明,學生在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成果有所增強。
2.培養了科學精神。學生接受命題任務時不畏困難,培養了他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學生自己命題,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學生在命題時征求教師的意見,培養了他們科學的態度;從較幼稚的命題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一個問題能從多角度作答,提高了他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完成命題任務的過程中,強化了他們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
1.有利于學會學習。從調查問卷看,有近90%的同學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從而培養了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讓學生自主命題,就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不會命題時請教老師,能體驗到這種學習方法的有效。“三動”教學模式的運用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大有幫助。
2.堅持了健康生活。一是自我管理能力增強了。學生從接受命題任務到完成命題任務,培養了他們達成目標時的持續行動力;在命題中,小組成員能根據自身個性和潛質分工合作,培養了他們學會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培養了他們學會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二是培養了健全人格。命題對學生來說是挑戰,但他們能在此過程中堅韌樂觀,能靠自制力完成任務,對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個鍛煉。
總之,正如學生在調查問題卷中說的那樣,“三動”教學模式“是個學習的好方法”,如果有更多的教師嘗試用、堅持用,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高國民素養一定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