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廷春
本文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進行探索,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多元化進行探討,以適應多種風格、多種體裁的民族唱法的各類歌曲的演唱。探索中國民族聲樂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外來的各種演唱方法,做好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應引起中國民族聲樂工作者的重視和研究,大家一起來探討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等系列問題。
中國民族聲樂,傳承與發展,討論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西洋音樂傳入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建立,新時期的音樂創作者們一直在傳統現代相結合的道路上尋覓探索.改革開放以后,民族聲樂從演唱到創作都達到了空前繁榮,民族聲樂作品發展為集傳統民族改編民歌,戲曲曲藝,藝術歌曲,民族歌劇等方面內容,體裁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樂風格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人們耳目一新,可以說當代所有的音樂創作中都流淌著民族文化的元素,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豐富我們的視聽,同時也在不斷吸收現代文明的養分,不斷更新甚至涅槃再生,以下我們對當代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簡要分析和論述。
民族聲樂民歌的翻唱,保留原民歌的風貌,在唱詞、曲調風格和表現主題上基本保持原樣,通過一些常見的音樂表現手法,如歌曲速度的變化,個別旋律的變奏,流行音樂的配器等重新演繹中國傳統民歌,在唱法上大多使用民通唱法,演唱者主要是專業歌手,民歌翻唱大多運用于大型文藝晚會,增強了通俗性和娛樂性,從而滿足不同層面的群眾對優秀傳統民歌的喜愛。
民歌改編是在原民歌的素材上、唱詞曲調風格上進行再創作。通常經過改編的民歌音域更寬,難度更大,更賦予藝術性和時代感。
借鑒民歌元素進行創作,許多現代創作的歌曲巧妙地運用了傳統民歌素材。如宋祖英演唱的《大地飛歌》,就吸收和借鑒了苗族飛歌的大量民族元素,賦予了歌曲獨特的魅力。劉琳、王志興作品《昭君出塞》,其素材描寫的是韓元帝景寧元年為了祖國統一大業,昭君遠嫁匈奴和親的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旋律上大量地借鑒了中國古曲民族樂曲《琵琶行》《春江花月夜》和內蒙長調民歌的元素,運用現代創作手法發展而來,全曲結構嚴謹,立意新穎,突破了過去《昭君怨》的觀念。又如作品《千古絕唱》,看山高水萬里風光,青曲悠揚和千古絕唱。賦予中國意味的唱歌,旋律上采用戲歌的寫作手法,加上國際化的編曲方式,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近年來創作精品之一。
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對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的努力。一是從教育入手,使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了解傳統民歌和民族音樂文化。二是專業音樂教育,加重民族音樂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量。建議在高等音樂學院中開設民歌鑒賞課和地域音樂文化課,學校應努力挖掘本土音樂文化,在教學中側重于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改變當前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千人一聲現象也是有效途徑之一。三是大膽改編消除不利于民歌流傳的因素,使傳統民族音樂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四是借鑒流行歌曲的經驗,發揮現代傳媒和個性的偶像作用。
總之,民族音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應該重視保護這一珍貴的傳統藝術,使我國的民族音樂在當代以及后世都能綻放出瑰麗的光彩。已故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曾經說過,傳統是一條河流,傳統是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流變中形成的,也必然隨著歷史的過程在新的流變中尋求新的發展。傳統民族音樂及其元素在當代民族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不失為民族音樂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作的文化瑰寶,在質樸的歌聲中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學習傳承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用歌聲架起愛的彩虹,為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