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學校的第一輪聽評課,我執(zhí)教的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麻雀》。評課老師的一句話警醒了我:“中年級孩子應該學會作批注。”從那一刻起,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作批注。
在課堂上,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孩子們在靜靜地思考;我聽到了我想聽到的——孩子們精彩的發(fā)言!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刻。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從這句話,我讀懂了老麻雀緊張的心情。“絕望”二字,寫出了老麻雀緊張絕望的心情。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從這句話我讀懂了老麻雀寧可自己受傷,也要拯救自己的孩子。”……
這是課堂上,孩子們在學習《麻雀》一課時所做的批注。當時,為了引導他們體會老麻雀了不起,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相信你已經(jīng)學會了“作批注”的方法,那就請你默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老麻雀了不起”的語句,把你的點滴思考寫下來吧!
于是,孩子們低下頭,開始默讀課文,整個教室開始安靜。看得出,他們在用心讀著書,并不時拿出筆,在書上寫著什么。有時,我俯下身,想看看孩子寫些什么,他便馬上還我一個淺淺的微笑。有一種感覺,在這一刻,連孩子的微笑也變得靜靜的,我心中感到舒服、愉悅。
看著孩子所做的批注,無論多與少,無論長與短,無論膚淺或深刻,都說明孩子們在靜靜地思考了,并嘗試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再通過文字呈現(xiàn)出來,這不也是一種進步嗎?
“老師,我讀懂了圓明園的組成部分,它是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以及許多小園組成的。”
“我讀懂了圓明園內有很多奇珍異寶,它們價值連城。”
“從第五自然段,我讀懂了英法聯(lián)軍的貪婪與野蠻!”……
以上批注,學生僅僅關注了自己讀懂了什么內容,僅僅停留在了語言文字的表面,而沒有深入思考文本,或從其他角度去思考。
于是,我這樣引導孩子:“作批注,不僅僅只是寫下自己讀懂了什么內容,還可以是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或是發(fā)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寫法,體會到了這樣的寫法有何作用。”之后,我引導孩子們去思考:“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文章卻詳寫它昔日的輝煌?”孩子們在靜靜地思考之后,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圓明園昔日是這樣的輝煌,可是,它卻被毀滅了,我們感到英法聯(lián)軍真是太可恨了!”
“我也這樣想,圓明園越是輝煌,越能說明它的損失巨大,讓我們感到無比惋惜!”……
我望著孩子們,那一個個仰起的稚嫩的小臉上,卻分明寫滿了“恨”與“憤”!難道僅僅是讓孩子們記住“恨”嗎?當然不是!那么,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去深入地思考?但是,記住這段歷史,僅僅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恨”嗎?我看見孩子們開始搖頭。“除了恨,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些什么呢?”
孩子們低下頭,默默地思考著,又陸陸續(xù)續(xù)地拿出筆,在書上“沙沙”地寫著什么。這一刻,教室里是那樣的安靜,但孩子們的思維卻是異常活躍的!他們在靜靜地思考,思考歷史,思考現(xiàn)在,思考未來,思考一份責任和擔當。
“老師,我們要強大起來!如果當時的清政府強大了,英法聯(lián)軍就不敢也沒有能力侵略我們了!”
“還有,老師,如果當時的農民都團結起來,一心抗戰(zhàn),也許圓明園就不會被毀滅了!”
也許……
聽著,也看著,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目光逐漸變得澄澈而堅毅了!是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引導孩子們去作批注,不正是在引導他們去思考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而引導孩子以作批注的方式,把自己一點一滴的思考記錄下來,也正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化閱讀。
大到一篇文章,一段話,小到一句話,甚至一個詞,即使是一個字,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孩子靜下心來默讀文本,思考文本,讓他們記錄下自己在閱讀中的點點滴滴,也許,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的批注中,讓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分析,學會了理解,學會了掌握。
自從我使用批注式閱讀教學后,學生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批注、隨堂閱讀批注的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課文句子、詞語、自然段的理解和分析。同時,我又把自己對課文及課外讀物的解讀批注展示給學生看,給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而把批注閱讀的方法由課內閱讀引申到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和課外讀物的興趣,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看到了一種方向,收獲了一點希望,我將繼續(xù)努力,一路前行,引導孩子“作批注”,真正做到讀寫結合,享受靜靜地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