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榮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在高校中,加強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以及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音樂是高校中極為重要的一項藝術學科,而教師在傳授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對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本文處于美育教育的角度對培養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了分析。而根據調查發現,某些高校在開展美育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造成一定難度,而本文針對在美育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了探究。
在課堂上,班級的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性格特點以及學習能力都會存在一定差異,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個體性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音樂教學,這樣才能做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高校的音樂教師也應該采取一個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教育,將音樂當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并且高校中的學生們音樂基礎以及音樂水平并不在同一高度,因為有些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學習環境并不一樣心,所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更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遵循差異化的原則,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并且要積極創新互動模式,以此讓學生充分了解音樂的含義。例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隨著音樂的節奏,來做出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躍躍欲試,教師正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以自身做個示范,讓學生跟隨一起。后面教師可以通過此種方法來舉辦一場音樂活動,由教師作為評委,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來做出舞蹈動作,另一組來打出節奏點,這樣就能加深音樂知識在學生腦海的印象。通過此種方法,讓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可以營造出一種活躍的音樂課堂氛圍,并且給予了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逐漸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高校美育教育的背景下,重視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寧靜。從優美的音樂主題中,學生根據創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個人經歷,了解其中蘊含的生活真諦。同時,針對大多數學生將來不能進行專業音樂創作研究的現實,教師可以從音樂素養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可以從音樂欣賞能力入手,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每種樂器的形式、來源、特點和音色特點,還要為學生演奏相關的歌曲,讓學生在選擇樂器時有多種選擇。此外這種方法還能讓學生根據相關作品的背景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基本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例如,在講二胡經典曲目《二泉映月》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創作者阿炳的生活經歷。阿炳過著艱苦的生活,品嘗著這個世界的溫暖和幸福,而二胡的音色特點是悲涼,所以能更好地突出作者的創作情緒。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材準備是核心,教師應準備適當的教材,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基調的鑒賞能力。
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學生的偏好以及專業領域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統一音樂風格進行教學,那么就會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降低。而要想有效改善這一點教師上課前,就要先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然后根據學生的性格優點來選擇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教材風格,這樣就可以增強學生們的音樂興趣。一方面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能鼓勵學生培養音樂素養。如此一來,不僅鞏固了學生的音樂基礎,也提高了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興趣導向,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科書上現有的曲目和教科書上其他補充的曲目進行綜合學習,并以這種方式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判斷學生的表現。如果一個學生對歌曲《茉莉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老師就可以推斷學生可能對東方少數民族小調的音樂感興趣。當然,除了區分學生的音樂類型偏好和中西方的地域差異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爵士樂與民歌等的區別中找到學生的興趣方向,從而發展深入的音樂。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對高校進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視,而基于美育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要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舉辦一些音樂活動,從而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當經過時間的沉淀,就能使得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