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娟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令世界矚目。同期誕生的世界其他文明早已消失,但中華文明卻能在這五千多年歷史中綿延不絕,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內憂外患之后依然屹立不倒。歸根結底是因為炎黃子孫們都具有極強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可以幫助我們抵御外來的侵略,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建設美好新生活的困難,砥礪我們不斷奮進。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受到重視。教師需要運用教育的藝術,推動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歷史課堂也有了較大的變化。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需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家國情懷是培養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訴求,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式歷史中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來深入發掘挖掘家國情懷培養的素材,促進學生的情感培養和知識提升。這也意味著教師要打破以往的教學桎梏,改良教學方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把自己代入歷史人物,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歷史人物行為背后的動機和誘因。讓學生在做出選擇的同時,感悟歷史人物身上的家國情懷,與其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然后再引導學生們進行小組學習,交流探討所思所想。用這種方法,學生能夠較為細致地了解歷史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學習感受歷史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史為鑒,積極傳承家國情懷,并且能夠對問題和困境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更好地投身于時代的潮流,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初中的歷史教學,往往落于俗套。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這樣的模式極其不利于學生吸收知識。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感和收獲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需要摒棄原來的教育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進行結合,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與時俱進地進行歷史教學。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積極運用互聯網,基于多媒體來創設新的課堂情境。讓學生關注時事,讓學生感受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引發學生的探討,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進行“鄭和下西洋”這一部分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當下國家的“一帶一路”規劃,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學習過去知識的同時,也能結合當下時事引發思考。從而滋生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能夠自覺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再比如在講解我國古代的民族政策時,教師也可以結合當下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部大開發”戰略等進行生動的教學。學生也會明白,民族團結共同進步是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從而積極地去支持和維護。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同時,教師也需要立足于時代,不斷地豐富其含義,使學生更好地把家國情懷銘記于心中。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并不能單靠課上的教學,教師還需要開展豐富的活動,來達成課堂延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之中要積極拓展各類渠道,讓課堂的內容變得活潑有趣起來。積極地創設各類歷史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課上可以用紀錄片的播放來代替口述的教學,引導學生們對歷史人物的行為模式進行討論。重視名勝古跡對歷史教學的促進作用,積極展示各類圖片。有條件的在課后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名勝古跡,還可以開展各類課下活動,來豐富學生們的歷史學習渠道。在講解“戊戌變法”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歷史課本進行舞臺劇的編排,讓學生們參演。在演繹之中切身感受歷史,感受歷史人物身上那份大無畏的豪情,以及那份濃厚的家國情懷。運用多元的渠道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歷史的熏陶,自然而然的養成家國情懷。
羅馬并非一天建成,任何優秀的新生事物,其成長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切不可操之過急,教師需要積極引導,讓學生自行去感受去體會,把家國情懷養成的每一步都走踏實,讓學生將這一理念真正地銘記于心,外化于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挖掘教材的內涵,磨礪自己的教學本領。提升自身層次,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們成為未來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