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琴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古典文學名著,更是一部富有哲學思想、審美價值的偉大作品,還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教學價值也是多方面的。
當下的社會,中學生處于媒體形態多樣、思想開放、文化多元的時代里,針對這樣的現實,教育部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建構了一般核心素養體系,這意味著語文學科必須跳出以往相對封閉、孤立、單一的學科語境,才能承擔培養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艱巨任務。如何去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與整本書閱讀能力。本文以實踐為例,從走進紅樓(讀)、我演紅樓角色(說)、研究一個方面(寫)三個維度實踐探索。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老舍最為推崇、最為贊許的,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老舍讀《紅樓夢》,一向恪守著“文本”的原則,遵循著審美的要義,關注著創作的規律。他主張從《紅樓夢》本身,即思想和藝術的角度來解讀和欣賞《紅樓夢》,而不贊成于《紅樓夢》之外用考證的辦法來解說或詮釋《紅樓夢》。他曾明言:“讀過幾段《紅樓夢》,便勝于讀十幾篇紅樓考證的文字。”
1954年,老舍在《人民文學》雜志12月號發表了《紅樓并不是夢》的專論。他進一步聲明:“我反對‘無中生有’的考證方法;我反對《紅樓夢》是作者自序傳的看法”。他認為過去的繁瑣考證“把研究《紅樓夢》本身的重要,轉移到摸索曹雪芹的個人身邊瑣事上邊去。一來二去,曹雪芹個人的每一生活細節都變成了無價之寶,只落得《紅樓夢》是謎,曹雪芹個人的小事是謎底。”
在具體的《紅樓夢》解讀和評價上,老舍著重強調了三點:第一,《紅樓夢》是一筆內涵豐富,取之不竭的文學乃至文化遺產。第二,《紅樓夢》給文學的歷史長廊增添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第三,《紅樓夢》的語言出神入化,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層次。
在眾多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老舍何以對《紅樓夢》情有獨鐘?竊以為,這除了文學欣賞和借鑒在一般意義上的“取法乎上”之外,至少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紅樓夢》所體現的滿族文化傳統對應著老舍自己作為滿族作家的文化血緣;二是《紅樓夢》所擁有的京都氣象,與老舍在北京的生活經歷以及其小說創作的京味追求不謀而合。
老舍先生的閱讀方法對高中學生閱讀《紅樓夢》有著很大的指導和借鑒。還有紅學研究的許多名人,學生還可以在網上搜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自己的閱讀體念進行調整。
我們組是在暑期布置整本書閱讀,回校完成填空訓練,選擇題訓練和簡答題訓練。比較常規的模式是對整本的初讀,問題就出現了,當代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信息社會,他們時刻處在微博、微信等“微”文字的包圍中,這使得他們的閱讀具有膚淺化、碎片化的特征。由于依托數碼產品,他們往往來不及思考就馬上接受,甚至照搬和拼接;只接受簡單直接的、片段化的信息,而不習慣耐心等待、觀察、取舍和勾連信息,這嚴重阻礙他們“歸納”“整合”“對比”“審辯”等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制約了他們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更無從生成真正的個性化閱讀,導致高中生較難形成文化積淀。
全年級學生在我校的讀書節活動中,參加紅樓文化知識競賽,老師和學生共同建立題庫,學生準備中各班一周一次小組對決,獲勝組與下一個小組對決,最后選出班級答題正確次數最多的三位選手參加年級對抗賽,籌備時間一個月。獲勝的班級分一、二、三等獎。對這次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小說中涉及到人物、情節、環境、細節等,具有督促學生認真閱讀的作用,也備受學生喜歡。
學生在閱讀活動中一般會遇到四個方面的困難:
人物眾多,篇幅較長,故事并不驚心動魄,對習慣短篇閱讀的學生來說,缺少閱讀下去的耐心。
筆法細膩,人情錯綜,人物形象復雜,對閱讀習慣粗疏的學生來說,自己閱讀可能錯過略過,無法體會。
大量富有文化內涵的內容和詩詞,對文化積淀不足和鑒賞水平有限的學生來說,無法理解。
前后伏筆重重,閱讀不細致的學生往往無法感知,造成理解膚淺,前后閱讀理不清內容。
針對這些現狀,給學生提供實施幫助,參照思維導圖,撰寫讀書筆記。從人物入手,理清小說人物的關系脈絡;從環境入手,梳理小說的整體架構;從故事入手,整合小說整體總體的藝術價值。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人物關系圖和小說作品常用分析圖及整體分析圖,但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代替文本本身,還是應該注重文本的閱讀。
《紅樓夢》作為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不只在圖書閱讀方面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也受到其他諸多領域藝術工作者的青睞,不斷地被“藝術再加工”。選取代表性的作品,與大家分享。
電影: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于1944年攝制《紅樓夢》,由卜萬蒼執導,袁美云、周璇、王丹鳳等主演。影片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為主線,并沒有全景性地展示《紅樓夢》。影片推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被報刊譽為“精細的磨煉,精湛的成績”。
北京電影制片廠于1989年攝制的共六部八集的古裝劇情電影《紅樓夢》,由謝鐵驪、趙元執導,夏菁、陶慧敏、傅藝偉、劉曉慶等主演。電影講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封建貴族家庭賈府由盛及衰的歷程。影片帶著濃濃的江南風韻,充滿了詩情畫意,無論建筑、布景、道具、服裝還是人物形象,都透著古典、精致,如同一幅淡墨水彩畫。
電視劇: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于1987年攝制古裝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由王扶林執導,陳曉旭、歐陽奮強、張莉、鄧婕等主演,周汝昌、王蒙、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均參與制作。該劇播出后,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重播千余次,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對學生的閱讀與體驗演員有一定的影響。
我演紅樓角色,仔細玩味文字,還原真實。
為帶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我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身份,二是語言,三是性格,四是悲劇原因,五是演之后的角色感悟。
自由組合,選出小組演的章回,自選主角與配角,利用現代技術,人物策劃人,音樂策劃人,美術指導,道具策劃。時間一個月。
最后利用每組的時間進行匯報活動。
這個活動需要學生仔細玩味原著,前后勾連,體會角色,也體驗一下演員的經歷。
研究一個點,篩選信息,突破大容量,難以入手,無耐心閱讀的難題。
教師引領學生,指明方向,設置詩詞空間、文化常識、寫作藝術、情節梳理、人物分析、主題探討、自選一方面的學術小論文。
作為一線老師,繼續引領學生整本書閱讀,還是必須加強寫作。整本書閱讀是學生心靈豐富的重要精神養料。實踐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