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1 董浩琪2 魏鑫3
(1.2.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醫學院基礎學工辦,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規模和數量屢次創下了歷史新高,“史上最難就業季”等相關詞條頻繁出現在各大社交網絡話題搜索列表上。2020 年初更是變成了影響應屆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頻頻出臺政策促進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逐漸發展成了人們最密切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然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云教學也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傳統的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適應當前的發展趨勢。如今,在“互聯網+”的模式下的云教學將會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清晰自我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于20 世紀90 年代引入中國,起步較晚,并于2008 年作為獨立課程納入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體系。雖然從態度、知識、技能等層面明確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但是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執行效果來看,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容忽視。此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早體驗職業生態,為就業求職做好充足的準備,為學生搭建起從學校到社會角色轉換過渡的橋梁。但高校進行此課程的方式多為理論為主,輔助一些體驗式教學,雖然有個別的專業可以到企業參觀實習,但只是讓學生簡單了解行業背景、行業特質。這類實踐只能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自我的職業興趣和建立初步的職業價值觀,對建立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成效不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雖然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教師的專業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大多是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任的教師和輔導員。他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就業政策建議,但是缺乏CCDM 等專業人才的教學支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集心理、教育、管理、經濟等多學科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在西方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作為一門通識課程,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階段,包括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我國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接觸不此課程的相關內容,缺乏進行自我認知和科學規劃的意識,對自身的職業發展呈現出一種迷茫的狀態,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就是自己以后的職業,與學習專業課相比,進行自我認知、制定職業目標等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是沒有必要,沒有意義的,學習此課程的態度更多的是為了修到學分,對此課程的認識不足、觀念淺薄。
當前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每天都要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App 接收大量的信息,因此,僅僅依靠單純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學生難以建立起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企業的指導導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關注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等熱點內容,將教學視頻、職業規劃競賽視頻、經典案例和推薦書籍上傳到云平臺進行共享,并建立課程資源庫。方便學生隨時隨地的進行觀看,將授課內容進一步延伸到大學生涯的每一個階段。同時將一些專業的自我認知測評、職業傾向測評引入云平臺,分析學生的特點、需求、職業傾向,為他們量身定制專業性的職業推薦和建議,明確職業方向,創造個性化的職業道路,為以后的職業選擇、就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當前,很多高校都運用網絡慕課平臺、學習通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大學階段,它更是需要花費一輩子去不斷更新的過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是一成不變,它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觀念不斷更新,是一段踏實的人生過程。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互聯網+”的豐富資源,選用優秀畢業生、成功企業家等前輩們的成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教學引領,通過學習成功者的生涯規劃設計、面對面的講座、網絡視頻會議等方式,引領學生進入對自我認知、專業學習和職業的憧憬,樹立信心。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我國當前的職業就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它不僅要與不同的專業內容保持密切聯系,還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大學生就業。因此,此課程的發展應創造性地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課程手段,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為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就業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