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書芳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商丘 476000)
分組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需要遵循針對性、均衡性等原則,進而真正發揮其教學應用價值,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針對所有學生開展小組層次劃分工作是落實分組探究教學的首要步驟,也是決定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教師可以經重點訪談,學生成績調查等形式,從學習環境,學習習慣,學習目標等方面綜合了解所有學生,在統一意見后進行分組劃分,一般主要有甲乙丙三個層次。甲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渴望汲取更多的知識;乙組學生成績中等,能夠遵循教師要求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丙組學生成績偏低,知識掌握能力差,在完成教學任務時遇到較多困難。教師在完成層次劃分后,還應制定詳細層次晉升制度,也就是說每個層次的成員不是固定的,定期進行評估來升級或降級,進行適當的懲罰與獎勵,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在興趣。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具備明確的整體教學目標,然后根據不同的學生小組細分教學目標。注意各組別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并能夠促進其向整體教學目標靠攏。例如甲組學生的目標可設置為提供創造創造性實踐活動平臺,培養其獨自分析研究問題的綜合技能;乙組學生的目標可設置為挖掘其潛在的學習興趣,鼓勵其汲取更多的知識,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丙組學生的目標可設置為掌握基礎知識及技能,逐漸提升數學問題處理能力。
分組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需要明確其教學輔助原則,將學生按照其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進行科學分組。比如可以按照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為3個層次,即為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優等生即為學習成績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中等生即為班級中處于中等學習成績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需要加以進一步指導;學困生則指的是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需要予以重點指導與幫助。
分組分層教學活動中,教師將學習能力較強或者較弱的學生劃分為1個小組,需要堅持均衡性原則,保證每一位學生均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體驗,實現班級學生整體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分層,學習任務分層以及教學總結分層等方式,巧用分組教學法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創新數學教學的方式。
不同層次的學生其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有所差異,課前預習中也需要差別對待。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基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層。
比如針對于優等生而言,課前預習中需要規定其掌握數學規律,具備公式推理的能力。中等生則需要在課前預習中掌握基礎知識,背誦公式。學困生則需要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了解新知識、新內涵,做到基本看懂。
以《三角函數》為例,優等生課前預習中需要熟練掌握并記憶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積以及半角公式,在記憶的過程中,需要嘗試推導這些公式。中等生課前預習中需要全面了解三角函數恒等變形公式,掌握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銘記公式。學困生課前預習中則需要在了解三角函數圖像的基礎上,分析其誘導公式,掌握三角函數恒等變形的技巧與方法。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以任務為主線引導學生學習,發揮分層分組教學法的應用優勢。比如教師可以將4 名學生劃分為1 個小組,優等生需要擔任組長的職務,帶領小組成員一同探究問題。組長需要結合小組成員的能力分配合作學習任務,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 第1 章1.1《空間幾何體》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課程內容的問題。學困生的任務在于查找空間幾何體的相關概念,明確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三視圖和直觀圖。中等生則需要結合多面體、旋轉體的幾何特征等進行分析,對比圖形的特點與差異。優等生需要結合生活,分析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實際運用,實現高中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效拓展。學習任務的分層能夠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有利于實現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共同進步。
教師在教學總結中,不能采用單一的標準去要求每一位學生。比如針對于學困生而言,則需要以鼓勵、贊揚為主。針對于中等生而言,教師則需要在鼓勵的基礎上,指導其多參與練習活動,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培養其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針對于優等生而言,則需要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挖掘其潛在能力。
高中學生自身數學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等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單一性的教學標準與教學方法致使班級中的學困生數量不斷增加。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分層,學習任務分層以及教學總結分層等流程,循序漸進的開展分組分層教學活動,使每一位學生均能夠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在學習中實現個人能力與素質的逐步提升,保證高中數學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