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貴溪市第四中學,江西 貴溪 335400)
大多數高中生的本身法律意識薄弱,有相關調查發現,在未成年犯罪中,高中生為重點對象,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問題對社會的穩定性具有重大意義[1]。雖隨著高校對該問題的重視,有部分高校中已經開展了法治教育課程,但從整體的教學機制上分析,發現在法制教育制度中,目標性較弱,教學效果不影響。換言之,就是在培育高中法治意識時,需要具體培訓,確立高中生的法治理念等。
本文主要著重闡述了高中生的法治意識現狀,并提出了相關的教育對策,供以參考。
由于我國的大多數高校還并未專門設立與法治意識培育相關的課程,導致學生所獲取的法律知識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媒體以及思想政治課程等。而通過這兩種途徑所獲取的法律知識無法構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獲取的知識不足、缺乏法制知識的高中生很可能難以養成正確的法治意識,缺乏對違法犯罪的正確認知。
通過長期調研分析發現,許多高中生在校學習時,所處的環境較為單純,認為法律知識開展與否與自身無較大關系,覺得自身的生活與法律法規所涉及處相差甚遠,不會對自己造成過多影響。許多高中生無法意識到,自身的學習及生活中都滲透著法律知識,無時無刻都在受法律的指導、約束以及保護,這種思想是高中生守法意識缺乏的主要體現[2]。
在高校中存在著一種較為常見的錯誤意識,許多高中生認為,法律、法治無法對生活及工作中的情況進行實質上的解決,部分學生甚至還產生了權力大于法律的錯誤觀念。這種錯誤思想就導致了大多數的高中生,對如今社會中的違法亂紀現象十分漠然,嚴重缺乏法治信任。
國家的法治發展狀況的衡量關鍵性指標之一就是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同時高中生的法治意識還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眾素養。因此,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的過程中,應當從系統化的角度,將法治課程進行合理設計、安排,不能只追求教學速度而不追求教學質量,在開展培育時,應當對各要素進行綜合考慮,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在培育期間也應當符合學生的自身情況,采取以教育為重點,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輔之的方式進行培育,以促進高中法治意識的提升。
首先就需要對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進行確立。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其教學內容的重點主要為法律知識及常識的教育,對于法治意識培育方面較為匱乏。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若只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而不注重意識的培養,會造成學生對法治教育的不重視[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的是意識的培養。同時應當對政法課程教學方式進行優化。一改傳統授課模式,在講授時增添實際案例的分析,采用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結合考慮學生的特征進行授課,這樣才能提升政法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法治意識。
學校在開展校內的法治意識培育課程的同時,也應當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個家庭是直接影響孩子觀念的根本所在。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家庭滲透性影響。學校可以召開家長會的形式,為家長講解法制教學的重要性,使其能積極配合學校,輔以家庭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首先應當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實施家庭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家庭氛圍,因此在開展法制教育期間,應當使學生家長對此重視,同時也要盡量提起家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以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家長需對孩子的情況進行了解,家庭教育中,應當與孩子建立協調、平等的關系,對孩子的錯誤思想加以引導,而非打、罵的教育方式。
高中生的學業任務重,在校學習法制知識的時間較短,因而學校可開展線上教育的方式,通過錄制短視頻,放到平臺中,使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可規定每周的任務量,配合家長的監督,監督學生進行法制知識的學習。對于視頻教學中不了解的地方,學生可在線上留言進行詢問,教師也可進行線上解答。也可記錄問題,到學校詢問老師。這樣既不會耽誤學生的在校學習,同時也能開展法制教育,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作為我國法治社會建立的主體對象,實施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培育十分關鍵。提升高中生的法治意識不僅能促進高中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同時能為國家培育具有正確法治意識的民眾。開展高中法治意識培養,能為法治意識后期教育的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追求教學速度及進度,應當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及法治意識,針對其中的問題,開展對癥教育。同時應當舉例實例,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多元化教育方式提升高中生法律學習的興趣,以促進高中生法治意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