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蔡縣澗頭鄉鄭莊小學,河南 駐馬店 463500)
教學設計是指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工作的對象,將教學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其中主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工具、教學時間等內容[1]。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普遍存在著缺乏系統的教學設計的情況,新課的導入到多是圍繞教材內容生硬的開展,缺乏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手段的研究和探討,導致課程的導入形式較為生硬,與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背離,難以實現以課堂導入引導興趣、激發熱情、溫故知新的作用。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開展,需要以多樣化和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研究興趣,承前啟后,才能起到良好的課堂導入效果,為后續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但就目前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上缺乏新意,形式較為生硬,基本以說教式或問題式為主要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或缺乏對課堂導入重要性的認識和重視,課堂導入內容重復、形式落后,且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程式化的課堂導入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后續的教學工作造成了影響。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應當充分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理解能力、興趣愛好與學習狀態,小學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且剛剛進入學校生活,在課堂學習中普遍存在著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走神等情況;但同時,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的關注小學生的這些特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導入新課,將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存在著對學生需求和狀態缺乏關注的情況,教師開展新課的學習,往往只是依照教學大綱,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和學習狀態的關注,這就造成了新課的導入與學生實際的需求與興趣脫節,難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現狀,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困擾。
每個學生基于自身性格特點、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及學習習慣的不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差異化的狀態與感受,隨著我國小學教育的深化改革,學校教育在課程設計中加強了對小學生學習體驗與感受的關注,亦強化了課程設計的人文精神與關懷。課堂導入的有效設計是實現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興趣,有效開展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因素,如果課堂導入環節沒有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保證學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能夠全心投入到語文課程當中,自然也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作為課堂導入的出發點,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習興趣,設計針對性的課堂導入方法,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困難和感受,以創新的課堂導入形式和趣味的課堂導入內容,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推動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是基于小學生性格特點與發育水平而產生的一種趣味性的教學模式,通過趣味語文游戲導入新課,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改變語文課程在小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對新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為例,守株待兔是一個經典的成語故事,在本課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趣味性的情景表演方式,結合學生所了解的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以分組的形式使用生活化的語言重新編寫故事并制作成為表演劇本,進行趣味的表演,在表演完成后說一說自己對這個故事所表達的寓意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導入課程,會大大激發學生對這一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達到良好的課程導入效果。
小學學生好奇心強烈、學習與吸收的能力較強,如果能夠采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設計課堂導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好奇心和探索熱情,在貼近生活的教學場景中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教材及教具,通過觀察和使用這些教具引出新課主題;也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和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語文現象,引出課程教學,通過合理設計,激發興趣,有效導入。
小學語文課程導入需要結合多種思路與方法,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實際需求與狀態,以趣味性的教學設計和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新課程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以興趣為導向,實現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