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潮南區陳店內新學校,廣東 汕頭 515152)
在長期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將素質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了教學實際中,使得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目前小學生素質教育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在當前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教育事業對學生的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時期班主任不僅要完成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更要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上,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教育水平,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切實關注與糾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保證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良好的學生行為習慣是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基礎,對體現小學生的人生價值,實現其道德與才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行為方式,是一種內在素質。不良的行為習慣是一種惡性循環,會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要在督促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其健康的人格品質。小學班主任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中,忽視了將校園教育與家庭、社會等文明規范的有效融合,導致教師對小學生的引導變得刻板,學生難以獲得真實性體驗和深刻的感悟。再加上傳統應試教育思想使得教師更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與智力發展,而輕視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得班級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班級管理缺乏民主性,班主任對于學生的評價主觀性明顯。
從班級管理角度出發,明確的班級管理制度能夠強化學生的組織意識與紀律意識,是增強班級管理有序性的重要途徑。依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諸多小學生生長于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他們倍加呵護,其個性意識較強,阻礙了他們紀律意識與組織意識的形成。在課堂教育實際中,部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消極散漫,課堂之上不但不認真聽講,反而講悄悄話,影響課堂秩序,不利于自身知識的積累同時,影響到了班級其他同學的學習。針對上述現象,班主任要通過班級管理制度來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督促他們形成集體意識。首先要建立健全班委會自主管理制度,班主任要對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知識水平、性格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并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民主競選,挑選出組織能力強、道德水平高的學生擔任班委,形成班級自主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并要選取表現優秀的學生作為班級榜樣,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向榜樣學習,進而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氛圍。
在做好校內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與家長們構建家校聯合教育機制,督促學生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具體而言,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及其家長參與到小學生班級行為規范的制定中,并嚴格要求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遵守所制定的規范,促使其形成規則意識。學生行為規范的制定既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潮流,還應貼合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教師要強調不同的方面。例如,教師在上學年中著重強調:“同學們,成長就是明白該做與不該做的事”,而在本學年中提出:“成長就是要掌握如何去做好一件事”,通過循序漸進方式要引導學生樹立行為規范意識,避免學生們在聽課環節開小差、走神、交頭接耳等,更能夠督促他們做到課上專心聽講,課下與同學友好相處。班主任要注意到學生行為規范的評價,對遵守行為規則、校園與家庭表現良好的要及時表揚與嘉獎,而對于犯錯較多的學生,要進行合理的處罰,使得學生被動接受管理變為學生主動遵守規則。
自我認知能力對學生發揮優勢、改正缺點具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強化其自我認知,讓學生更為主動的改善自身不良習慣,實現全面發展。例如在一次班會活動中,教師讓同學分別舉例在生活中有什么習慣是好的,什么習慣是壞的,由同學角色飾演“小品劇”的方式,直觀的讓他們感受到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并在節目表演后總結每個人值得學習的優點,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師對學生近期表現情況進行總結,并要求班干部分享學生在不同課堂中的細節表現,引導大家對學生優秀與不良的行為進行討論,使得學生們能積極聽取他人意見,加強自我認知。此外還可以舉辦手抄報評比、演講比賽等,以誠信孝道、尊老愛幼、緬懷革命先烈等為主題,讓學生更加深入體驗主題的情感內涵,有助于其自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基于以上闡述可得,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的教育與指導,逐步讓學生做出改變。因此班主任教師要注重自身理論素養的提升,同時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適時恰當地引導學生端正態度,比通過加強班級管理、構建家校聯合機制以及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方式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今后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