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琴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灘里鎮中學,河北 廊坊 065800)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新課改和素質教育,但是中學英語仍然是以單詞、語法為主的理論傳授教育,雖然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英語知識,但是教師卻忽視了文化培養,對西方文化背景一無所知,很難在實際溝通交流中使用英語,交際能力很差,因此目前中學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問題。中學英語教師必須采取措施,加強中學生的英語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語言學界開始著力研究跨文化交際。中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需要加強英語知識、英語技能、文化意識等的學習。但是大部分中學生對英語文化一無所知,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引導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社會文化,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每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和語言都不盡相同,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表現形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其價值觀、習俗、行為方式也存在差別,這種差異將會給英語學習帶來一定困難。舉例來說,我們平時要表達對某人的關心時,一般會說“要小心”,這句話在英語中一般為“be careful”,但實際上人們聽到這句話會感覺是別人在命令或者警告自己,西方國家要表達關心之情,一般采用“Are you OK?”;又如給予別人忠告,人們可能會說“You should...”,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聽到這句話感覺像是受到了侮辱,而如果改用“Are you sure.”效果則會好很多;英語中對親屬的稱謂沒有漢語中這么精細,例如常見的brother 既可以表示哥哥,也可以表示弟弟。
在交際中,學生可能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遇到困難,因此,中學英語不僅要重視聽說讀寫等英語基礎技能,還要適當的讓學生了解文化知識和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教師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教學仍然局限于詞匯和語法教學,教學觀念滯后。教師沒有豐富的英語文化知識,強調學生掌握英語理論知識,教學基本不涉及文化教學,學生沒有學習英語文化的機會。
全球化讓中西方國家溝通交流的頻率提升了,在日產生活中,學生也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等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中學英語教材中也會適當的介紹西方國家文化,對學生學習英語有一定幫助,但是目前學生并沒有系統完善的掌握英語文化,也不能深入的理解英語文化的內涵,無法達到實際應用的目的。例如在分析英語長難句時,學生就很難理解句子意思,學生缺乏語言運用能力,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學習英語文化的意識。
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雖然近年來的英語試題都開始涉及到英語文化,但是占據的比例非常小,一般都是學校統一規定的試卷,試題設計不夠靈活。教學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應付考試,考察的是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而不是綜合能力,因此,學校應優化試題內容和試題結構,達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目的。
教材體現出教學觀念和教學目的,而不僅是用于教學的一種工具。雖然我國的中學英語教材具有多樣化、現代化的優點,但是很少涉及到英語文化,對英語文化的介紹層次不夠分明和系統化。
以往中學英語教師教學重點主要是詞匯、語法和句子結構等,但是近年來教學目標不斷轉變,教育界開始認識到必須將文化和語言兩部分知識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學英語教師要大膽轉變教學方法,將文化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生使用英語溝通交流的能力。英語教材中包含一部分英語文化知識,教師要將這部分信息挖掘出來,采用合適的方法開展英語文化教學。教師自己也要通過互聯網、書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增加英語文化知識。
首先是詞匯對比,詞匯是組成英語的最基本元素,承載了大量信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詞匯所代表的文化含義,很多詞匯都和西方文化、神話寓言等有聯系,大部分單詞的字面含義都較為明顯,但是很多單詞也有引申義和內涵意義。例如我們形容某個人“壯的像頭牛”,這句話在英語中就是“as strong as a horse”,為什么不用ox 或者cow 呢,因為我國自古就養牛用于耕種,而英國自古以來就用馬耕作、拉車,他們更喜歡用馬來形容生活中的事物。又如代表了威嚴和神圣的“龍”也就是dragon,中國有很多與龍有關的詞語,例如龍馬精神、龍的傳人等,代表的都是積極意義,但是西方國家認為龍是一種動物集合體,代表了邪惡和攻擊性;在漢語中“狗”一般包含貶義,例如狗腿子、走狗等詞語,但是西方國家認為狗是人們忠誠的伙伴,因此在英語中狗代表著積極含義,例如幸運兒是a lucky dog,愛屋及烏就是love me,love my dog 等。
第二是常用語對比,我們見到朋友一般的問候語是去哪兒、吃了嗎,翻譯成英語就是Have you had dinner?Where are you going?這種問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不禮貌的。在中國,學生向教師問好通常用“Hello,Teacher Yang”這種方式,隨著時代發展,老師已經成為一種尊稱,并不僅僅代表教書育人的老師,而在西方國家teacher 代表的就是一種職業,因此如果向教師問好應該說“Hello,Mr Yang”。對于博士和副教授以上級別的老師,則應該用Dr.和Professor 稱呼以示尊重。
綜上,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聯系緊密的兩部分,要提高英語教學效果,適當的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滲透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采用比較教學等方式,改善英語文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