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崇賢中學,福建 泉州 362600)
新一輪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重中之重,地理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教師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如:上學期初一(3)班的有一位女同學,平時性格內向,膽小,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常伏案在課桌上,生怕我提名。試著讓她回答問題時,她說話時聲音總是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后我在想,這樣的孩子我應怎樣幫他……。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制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著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不錯!"然后舉起她的圖像全班同學展示,夸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這節課她出奇地主動舉手發言,并且聲音全班都聽的到,表現出有強烈融入課堂的教學中的欲望,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有些學生像她這樣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這告訴我們要及時賞識學生的各種變化,才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從此以后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后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
教師上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教師精心準備的課,教下來效果不好”的現象。有的教師常找的原因是“學生不配合”。其實,任何一次教學的不成功,原因都應在教師身上找。教師備課,要“備學生”,要備知識技能以外的東西。課堂上,教師是否激發學生飽滿的情緒;是否引領學生形成積極緊張的心境;是否幫助學生消除心理的干擾因素等,是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錯誤,如教師一句“就你笨!”那么這名學生這節課的學習便會就此停滯。相反,如果教師引導激勵恰當,學生心境會出現積極興奮狀態,這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效性都會增強。
我上課前會編寫各個課時的《導學案》讓學生先預習,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在課堂上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例如:在上長江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并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分工備課,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初二(10)班的幾位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王**同學把長江水系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并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起先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同學"。在反饋環節,我將各知識點分到各組,指導他們設計成表格等形式,完成知識的系統化。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這一堂課,學生興趣極高,提問的、回答的、板書的、補充的、反駁的、畫圖的、設計表格的、挑戰的,熱鬧非凡,忙而有序。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黃河"一節還讓他們自己來上,真是"課已逝,趣尤存"。學生需要的不只是我們被動的輔導,他們還需要什么?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戰性的事情……
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和能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以培養其知識的自我造血功能。在教學中,可有意地給學生留下教學空白,將一部分知識不講出來,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和學習,放開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能量去主動獲取知識。如在講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民族》的“獨特的民族風情”這一知識,我只是點撥了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很明顯,對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及一些傳統的風俗習慣。然后就安排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書籍來自己完成對我國各地文化特色文化差異的調查研究。
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發現,學生們調查的知識,無論從內容的豐富性上,還是從拓展性上,都遠遠突破了教材。再如,“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課,在向學生傳輸環保的理念時,學生對植樹造林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這個理念沒有理解,只是從理論上記憶了這個知識,但為什么植樹能保護水土、保護環境,道理是不明白的。我就帶學生走到戶外去,在一個小土坡上做實驗,引導他們探究學習。讓他們分組堆建一個小土山,然后往上面澆水,小土山很快就崩塌了,而另一個小土山上“種”上一些小草和植物,再澆水時,土山由于被植物的根抓住,就沒那么容易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