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福建 漳平 364400)
引言:歷史時空觀念包括:歷史時間順序、歷史地理范圍和歷史社會背景等方面。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在固定的歷史時間、特定的地理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發生的,只有將人物或事件放置于歷史時空環境中,才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與現實意義。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時空觀念,促進高三學生學習和復習歷史知識,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搭建歷史時空框架體系,梳理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習和復習效率。
歷史學科是建立在時間和空間基礎上的,任何歷史人物或事件只能在當時的、特定的歷史時空框架中發生和發展。因此,在當代高三學生歷史學習和復習中,要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培養和發展歷史時空觀念和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按照時間順序、地理因素和社會背景,構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體系,系統深入地理解歷史的變遷、延續和發展,提高歷史知識和思維能力,深化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提高學習和復習效率。因此,教師要有條理地按照時空觀念講解歷史知識,促使學生深入了解課堂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在高三歷史課程復習過程中,教師針對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搭建起歷史時空框架,學生就能結合課上課下內容,快速掌握重點,提高學習和復習效率,同時,也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1]。
實事求是地說,高三歷史復習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歷史教學一旦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就會受限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課堂缺乏新意,學生沒有動力,學習氛圍不佳。教師沒有創新意識,課堂不能從“一言堂”轉向“群言堂”,小組合作或者是趣味研究學習就會陷入被動,課堂生成不足,無法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愿,難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若缺乏情境教學理念,一味進行題海戰術,歷史課堂就會氣氛沉悶,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會枯燥乏味,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同時陷入成績無法提高的負面情緒之中。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沒有清晰的歷史時空脈絡,僅憑借記憶力進行死記硬背,學生學習很吃力。很多知識點脫離時空框架去理解,就會導致掌握的不夠深刻扎實,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筆者所在的縣城高中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家長和考生的心目中只有成績差的孩子才讀文科,所以許多優等生和家長都不愿意選擇文科。因此選擇文科的學生大部分存在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時空觀念素養未能很好的養成。這些學生本身對于初中的歷史知識的記憶都非常模糊,而在高一高二時因為是用模塊專題的方式教學,所以對基本的時空順序的認知也是零亂的,破碎的。到高三一輪復習時,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中的時空框架還是很茫然。針對以上學情,對一線老師在高三一輪復習中,如何有效的架構起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夯實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歷史地圖,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教材中的歷史地圖,具有針對性強、信息準確的優點,能夠反映出更多的信息,比文字表述的知識面更廣。高中歷史教師要善于將教材理論知識具體形象化處理,促進學生的接受和吸收,加深理解。可以通過多媒體中的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時間與空間信息,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歷史地圖聯系知識點的學習和復習方法,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
高中歷史涉及的歷史時間、空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劃分,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歷史知識板塊,搭建時空框架,簡化記憶模式,提高學習和復習的效率。可以按照朝代更迭劃分知識結構,也可以根據事件性質區別知識類別等。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復習條件,科學創設歷史時空教學情境,針對重要的歷史知識點設計課堂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與交流,讓他們在合作中主動探索答案,積極發表個人評價,認真傾聽他人觀點,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構建知識板塊和時空框架,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模型,提升學習和復習效率,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總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在相似之中又有差異。要培養學生善于總結歷史規律,把握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特點,提升理解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規律,自主思考,勤于總結,抓住重點,自主構建歷史認知的時空結構。高三歷史復習是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
總之,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歷史觀念,提升知識理解能力,促進知識的有效吸收,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發展觀。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歷史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可以拓展學生認知世界的視野,理性看待人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