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新鋼中學,江西 新余 338000)
把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當作素質教育實施道路上的重要舉措,將學生健康的人性的培養與發展作為教育最高目標的一種導向,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利于形成和體現一所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學校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利于特色學校的形成,創建獨一無二的特色課堂;有利于教師個性的養成及培養各種人才,是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創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打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格局,課堂教學提質高效,課堂之外豐富多彩。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要充分體現科學性、自主性、創新性、發展性和實效性。在科學有效地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家課程規劃中留給學校的自主權與課程開發空間,去開發、建設學校課程體系,形成校本課程特色,進而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開展校本課程,要求教師根據具體的學生情況創造性地組織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開發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者。教師不但要具備比較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教育科研素養。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一方面提高運用教育理論研究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從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取理論的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
教育的實踐證明,一個人每個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保證了學生基本方面達到基本質量要求,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則要求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展拓展空間。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上,始終圍繞著一個最終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全面的發展。我們依托課改,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組成了以拓展型課程為主、探究型課程為輔的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格局,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從而培養“智慧型學生”。
我校利用地域特色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取得明顯效果。
基于濃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特點是學校在課程開發時,更多地關注學校外部的可用資源,利用地域特色來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新余仙女湖,傳說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學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到濃郁的古典文化。學校因勢利導,開發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把新余特色引人課堂,融人學生的生活,以此引導學生認識新余,從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它的開發成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充分挖掘了區域資源,讓地域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在一起。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時間并不長,但這段經歷對學生、教師和學校來說,都是不可多得、從未體驗過的。
校本課程的開發,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在課程選擇上,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中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以此改進學習方式。通過校本課程,學生們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學習體驗,同時也享受到確定自己發展方向的自主權。通過校本課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校本課程是新的事物,教師要邊學習邊開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們學會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學會創造性使用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不斷增強,教師真正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實施者和評價者。同時,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每位教師勤于學習、鉆研和實踐,更需要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共同提高。在課程開發中,教研組、學年組內的研究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增強。
對學校而言,我校一直本著“尊重生命,崇尚本真”的辦學理念,以“本真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此次校本課程開設語文、書法、數學、音樂等四個科目,形成特色課程,豐富育人內涵,彰顯學校發展特色。
總之,校本課程建設是教育的需要,是當前課改形勢的要求,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思想,利用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進行課程創新,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學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