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第二中學,江西 贛州 342300)
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和學習活動都已經完全不同于初中階段,不僅理論知識更加深入和復雜,而且學科的體系化和整體化也對最終的學習和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探究式實驗教學方式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的的嘗試和落實與新課改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再加之高中階段本身時間緊,任務重,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十分重視探究式實驗教學的具體展開措施,從而加強對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培養。
教學有效性在高中教學中已然成為判斷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因此,在高中物理學科實驗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最大程度確保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無疑就成為新課改背景下對高中物理教師的要求之一,也是教師應當努力和發展的方向。
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個新興教育理念,其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和提高。就目前的教育形勢來看,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建立正是高中階段學生和老師的共同目標,更是當前教育背景下對高中物理學科實驗教學的要求[1]。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領航員,必須要把好教學工作中的每一關。當前的新課改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教師應當緊跟新課標要求,積極貫徹新課改教育目標,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予以落實。以往的教學方式已經與時代脫節,不再符合當前的高中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必須要勇于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對自身的實驗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改進和創新,轉變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教學觀念,為之后的物理學科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確定正確的方向。
在進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具體實驗操作。首先,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理論和原理的講解,以及對實驗步驟進行具體的講述,讓學生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相關原理和公式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其次,在進入實際實驗操作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基本的實驗器材,如空白長紙條、記號筆、刻度尺等物品,由教師準備打點計時器、小車、鉤碼等器材,提前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最后,在讓學生兩兩一組,合作進行實驗,一人負責進行具體的實驗,另一人負責數據觀察和記錄,及時糾正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在所有實驗操作結束完成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將收集的實驗數據進行詳細分析和計算,找出在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過程中出現的差異,重點是要分析論證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a的規律的和原理,教師加以指點,幫助學生對相應公式進行論證,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加深理解,提高學習效果,也能有效的保障教師的教學質量[2]。
物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學科,其本身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實驗教學時,絕對不可將教學與生活完全割裂開,而是應當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生活實例開展實驗教學。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這一教材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充分拿生活中出現的現象進行舉例,開展案例教學。慣性是每一個人都熟悉卻又陌生的概念,熟悉在于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存在慣性,比如剎車、跑步沖刺等現象都有現象有關,但陌生又在于并未對這一現象進行深究,不明白這其中蘊含的原理。此時,就可以在開展實驗教學之前先拿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舉例,就比如說汽車剎車,在剎車的過程中,由于汽車本身自己的動力推動,汽車已經保持在一種勻速或變速的運動狀態,如果此時剎車,基于慣性這一物體本身的慣有屬性,即使受到了外力作用,汽車也不會馬上停止運行,而是在慣性、路面的摩擦力以及汽車本身的制動力的共同作用下,才會逐漸停下來達到平衡狀態。學生在了解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后,就可以再展開進一步的深入實驗教學,比如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對比實驗,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觀察質量對于物體慣性的影響,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實驗教學的課堂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多媒體設施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實驗教學的多樣化和便捷化。尤其是對于一些難以現實操作的物理實驗,就可以通過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通過網絡資源的合理搜集和利用,將抽象、復雜的教材內容具體化、簡單化;此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施開展微課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具針對化,例如,在講授“萬有引力”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制作微課,從網上搜集相關的模擬實驗,輔之以相關的講解,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還能在通過微課視頻在課后進行反復學習,課上課下相結合,雙管齊下,最大限度提升教學效率[3]。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學科教師一定要遵循新課標要求,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教學設施,積極開展實驗教學,還可以將教材理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豐富實驗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