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平頂山 467100)
分層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在校學業成績、智力測試分數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之后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層次、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進行科學分配,把學生分成幾組彼此水平相近的群體,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夠得到各自最好的發展,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即以共同的教育目標為前提,根據學生個體差異的特點,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層教學就是依據這一理論原則,要求教師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之間的關系。在照顧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同時,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賦予不同的學習要求,這樣能夠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按照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學說,學生的差異有來自生理方面的差異,來自需要和動機方面的差異,來自個體認知風格方面的差異,來自個體情緒和意志方面的差異,來自氣質性格方面的差異,來自能力水平和結構方面的差異,來自社會環境因素方面的差異。分層教學就是從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中尋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進行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主動、有效、和諧的發展。
布魯納認為:只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幫助和足夠的學習時間,那么95%以上的學生都能夠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就是要適應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更加注意“導”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目標導向下主動學習,得到激勵,達到成功。
實施分層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使參與課堂的每一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現在有的高中學校的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各門功課的綜合成績排名劃分班級的,比如假設某同學數學成績很好而語文成績較差,把他分到a班,那么他在語文課上將很難跟上節奏,分到c班,他在數學課上則學的東西太少,不能滿足他的知識要求。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高中教學不再根據學生成績劃分實驗班、普通班,現在許多學校采取混合編班,每個班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實施班內分層教學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需要在目標、內容、過程、練習、輔導、評價等各方面進行分層。同時講課難,講得淺了,稟賦優異的學生滿足不了知識需求;講得深了,后進生接受不了,其最終的結果只能“趨中”。
現行的高中新課程采取必修與選修并存的方式,這樣也帶來課程管理上的新變化。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改理念,“走班制”成為一些新課程實驗地區和學校進行教學班級管理的一個新探索,這也為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其具體措施是:學生日常管理仍在一個固定的班級,稱為行政班,走班后上課的教室為教學班。任課教師和年級段共同根據每位學生的認知特點、個性特征和學業水平分為a、b、c三個等級依次編班,來指導學生進入某一班級上課,學生也可自主選擇適合的班級和教師進行學習。
針對各個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學生某一學科可能在a教學班上課,另一學科可能在c教學班上課。“走班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業務水平也會得到提高。具體表現在:
“分層教學”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著眼于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避免“后進生吃不好,優等生吃不飽”現象;低層次學生采取“低起點、密臺階、推一把、拉著走”,重點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自制能力的提高,發現其閃光點,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對中層次的學生采用“多練習、輕變化、小步走,重反饋”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具體情況靈活控制課堂教學進度、課程內容的多少以及課程內容的深淺,保證學生比較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注重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高層次的學生采用“有綜合、多變化、主動走、促能力”,教學上采取提高要求,精講精練,拓寬視野,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般情況下,重點班、普通班是依據學生總成績來進行排定,忽略了部分學生偏科的現象,對這部分學生非常不利。實行分層教學能尊重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盡可能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任課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習慣和潛力,采取集體備課形式,精心設計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練習的深度,注重過程設計,每位教師分別承擔某一層次的教學工作,這樣能增強教學預設的針對性和活動任務的選擇性、靈活性。通過教研活動等形式加強交流與合作,一個學期結束或學期中,教師可以實行輪換,使每位教師都能適應各個層次的教學工作,這樣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