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區水江中學,重慶 408400)
初中數學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一種考驗。部分初中數學教師是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式教育,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使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隨之演變出“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通過使學生占據主導地位,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中,通常是教師為學生講解知識,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得教學模式,學生只需要吸收知識,但這也導致學生不需要進行積極的思考,沒有調動學生的大腦融入課堂,長期如此,就會降低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的興趣。突顯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不僅局限于聽,將動手寫、動腦思考和講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充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能夠理解學生的想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在不斷地進步中提高初中數學學習質量。
例如,初中數學“不等式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知識點制作成微課教學視頻,在課下將此視頻分享至家長,協助學生家長對學生完成學習進行監督,讓學生在觀看不等式相關視頻后,將自己了解到的不等式性質總結在筆記本中,還可以設計一些基礎的不等式習題,來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初中數學知識體系。
學生具有多樣性,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同,因此教師因材施教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制定差異化教學計劃,注意學生是否真正學以致用,避免發生教師講完學生就忘的現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合作學習的氛圍,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調動學生頭腦思考能力,學生合作解題中了解到不同學生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邏輯能力的理解。
例如,初中數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放幻燈片,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提出疑問,如何檢驗手中的三角板為全等三角形,并將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在討論期間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檢驗,并在討論結束后,各組代表上臺發表各組最后的探討成果,教師對其進行點評,并在課堂最后對整個知識點進行講解。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使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指導學生尋找正確學習方法,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是“自學·議論·引導”的核心思想。初中學生正值青少年,沒有一個健全的價值觀和學習觀,這樣一來教師的引導成為初中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對所學到知識得整理,構建初中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營造出師生和睦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有助于學生熱愛課堂,增強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例如,初中數學“一次函數”教學實踐中,教師給定一個腸胃10厘米,寬為8厘米的長方形,當這個長方形的長增加了x厘米時,求長方形的面積為多少。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公式為長乘以寬,并將數據代入,得到長方形面積為8*(10+x),隨后將其展開的到一次函數表達式y=8x+80,隨著長方形長的增加,長方形的面積也不斷增加。通過如此實例,將一次函數的性質、表達式和來源穿插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有效提高積極性。
初中數學教師應將教學教案給學生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知識的獲取,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但要注意分寸,課堂時間不能全部給予學生,在教師講解中穿插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初中數學“分數類比法的具體應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此類問題時,可以將課堂交予學生,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自學,小組間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并在討論結束后展開成果辯論,發散學生數學思維。教師需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避免適得其反,在不影響正常教學計劃的前提下,進行翻轉課堂。
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的能動性,這不僅對于學生學習有著積極影響,對于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也有很大幫助。學生能夠在興趣中感受初中數學的魅力,使學生主動自發地學習數學,而不是被逼迫,被強制灌輸知識,在保證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將康發展。
結語: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像小學數學教學那樣,簡單地講解、練習就可以學習到知識,初中數學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因此不能過于急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充分利用好“自學議論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初中數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深化新課程標準改革。通過教師引導教學,推動現代化課堂發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在此方法初期階段時,可能教學實際會跟不上進度,但在教室不放棄地堅持下,有耐心的幫助學生指導,學生最終會得到有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