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又名《無益的謹慎》,1789年在法國波爾多大劇院首演后,迅速引起巨大反響。舞劇取材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構思上受到法國喜劇美學思想影響。通過一對相愛男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第三等級的道德觀念,揭露了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偏見,贊揚了資產階級爭取自由戀愛的權利,是一部極具現實主義風格的芭蕾舞劇。這部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芭蕾舞劇代表作,也是至今仍在流傳上演的最古老的芭蕾名作之一。它的出現,成為最早一部反映平民生活的芭蕾舞劇,不僅提升了芭蕾舞劇的社會地位,也為芭蕾舞的不斷發展提供豐富的藝術源泉。
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通過情節芭蕾的表演形式,將故事主題、情節內容和思想感情進行呈現,成為情節芭蕾的代表之作。這個舞劇表現出來的情節完整性,讓其成為情節芭蕾時期的代表作,也成為表現普通人民生活題材的先驅。經過諸多編導的修改和潤色,《關不住的女兒》有了很多版本,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或者哪個編導呈現出來的作品,都有獨特之處,也對芭蕾舞劇后來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深受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感染,宣揚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提倡個性發展和科學藝術創作,提倡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理念。
除了情節芭蕾的表演形式,《關不住的女兒》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自然化形態的表演形式。《關不住的女兒》是最早的反映平民現實生活的芭蕾舞劇,這部芭蕾舞劇之所以能引導社會大眾的文藝功能,是在那個革新的社會中,這部芭蕾舞劇展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最自然最常見的情節展現。表演過程中,舞蹈演員充分利用身體部位與表情,去塑造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并將自由的聲音與反對封建束縛的聲音注入到了舞蹈理念中,使得這部芭蕾舞劇顯得自然和諧,打動普通百姓的人心。《關不住的女兒》作為自然化形態表演的優秀作品,為觀眾勾勒了一幅幅純樸、自然的鄉下風情,成為整部舞劇的表現亮點。
隨著歐洲啟蒙主義運動的不斷發展,各類藝術家們都力求在文學、音樂等領域中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展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舞劇《關不住的女兒》的創作中,雙人舞的程式化結構已經基本形成,在整部舞劇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束部分,創作者使用了雙人舞、單人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舞劇中,原有的炫技型的幾何形態表現在劇中已退居二線,舞蹈的隊形不再只是具有對稱性,舞姿不再扭捏做作,一切以為戲劇情節服務。加上劇中大量的吸取了法國和各國民間舞,形成了舞蹈場面熱烈,舞蹈動作歡快、奔放的藝術風格。儼然為觀眾展現出了一幅生動、明朗的鄉村生活畫卷。
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在藝術的表現手段上,采用的是芭蕾舞表演的形式來表達作品感情、突出作品主旨。而在形式上,則采取的是啞劇的形式。啞劇被稱贊“善于描繪,甚至比臺詞更強烈”,啞劇作為生活和舞蹈的過渡形式,主要是用手勢,又稱“手語”來表現的,這種手語表達了舞蹈所難以展現的語言,它同時具有生活性和舞蹈性兩種特質。例如以手貼胸表示在意;舉起一個手指搭在嘴唇上表示要親吻;手在頭上揮繞表示要跳舞等等。對于啞劇的運用,多貝瓦爾成功地展現了其導師諾維爾關于“戲劇—芭蕾—啞劇”的舞蹈理論思想。
我們都知道,芭蕾舞的審美特征不同于我國古典舞的“劃圓的藝術”,芭蕾舞是以“開、繃、直”為標準的舞蹈演繹,這種追求終極美的芭蕾舞蹈表演,在動作上也更加傾向于凌空表現。《關不住的女兒》舞劇中,舞蹈也十分注重表演者的舞蹈功底與舞蹈呈現風格。舞蹈中,也會有少部分的半蹲動作出現,這些動作也是為了完成將身體立起而存在的,或者是演員為將自身送入空中的下一步動作,脫離地心引力的一個過度而存在。《關不住的女兒》中,男主人公柯連具備有力的上肢力量,將重心高的動作原理運用得當,讓觀眾視覺上的感受是軀體的修長,從而完成了各種輕盈的跳躍動作,呈現出一種飄然入世的動作風格和夢幻般的時空的同時,也將舞蹈穩定性表現出來。充分展示了舞蹈創作上對舞蹈動作的特點要求。
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作為情節性舞劇,是以舞蹈技巧與情節變化,表達故事主旨,激發人物情感,從而展示了真實的生活,這無疑是完成了由藝術性到感情交流的初步跳躍。技巧與情感共存,是舞蹈表演的成功準則之一,它對舞劇的演繹來說就顯得非常關鍵,《關不住的女兒》在表演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將情感和舞蹈動作緊密相連,就不會給觀眾帶來美的視覺感受和心靈感觸,也不可能幾百年來一直會贏得各國人民的喜愛。《關不住的女兒》呈現出來的舞蹈動作,并沒有過多高超的舞蹈技藝,但是卻讓簡單的舞蹈動作在舞臺上充滿了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