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 杜濤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是抓好新時代大學生國防教育,為國家輸送優質國防人才的主流陣地,對培育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擔負有重大歷史使命。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既是對國家軍事理論政策的學習,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揚與體現。
(一)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有效載體。在高校開設軍事理論課程以及大力推行國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國防意識,其核心更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助力。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根基和精髓。國防教育的整體內容都是從如何讓警鐘長鳴、如何保家衛國、如何維護民族安全和尊嚴等角度去教育大學生,引導大學生能夠自覺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人民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有利于強化民族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
(二)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是強化憂患意識、維護民族安定團結的重要途徑。國防教育的歷史是一部國家發展史的體現。自古以來,一個國家國民的國防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其能否實現民族安定團結、實現國家主權獨立。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有利于強化民眾的憂患意識,從而更好地維護民族的安定與團結。
(三)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是打造高素質人才、提升國防實力的現實所需。國防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武器裝備的換代升級,更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都較強,易于掌握高新技術武器知識。同時,高校青年大學生是國防兵員的主要來源,要想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就必須有具備一定軍事素養和專業知識,能夠熟練掌握現代化武器裝備的人才做支撐。因此,為提升我國整體國防實力、輸送高質量人才也是國防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大學生國防意識淡漠,責任意識差。當代大學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環境優越,從小缺乏艱苦生活的歷練,吃苦能力差,歷史觀念淡薄,而且從小學到中學,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輔導機構和各種考試,與國防相關的信息接觸甚少,甚至有學生認為國防只是是軍人的事情,保家衛國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從而導致自身國防意識薄弱,對自己肩負的使命認識不到位。
(二)高校國防教育內容單調、路徑單一。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過于陳舊和單調,主要以課程講授為主,教育方式方法單一,偏重從軍訓、軍隊等角度進行國防知識和國防技能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被動接受枯燥的理論,難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且,現代國防并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新形勢下的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國家防衛能力的強弱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現階段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在整體上與國防建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存在一定脫節。
(三)高校國防教育師資隊伍薄弱,整體素質不高。當前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多為其它學科教師兼任,專業素質有待加強。凸顯出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專業素養不是很高,受專業知識的局限,不能很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二是課堂教授形式單一,多為照本宣科、理論灌輸,不能很好地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學以致用,將愛國主義情懷真正厚植入心。
(一)創新高校國防教育形式。作為高校國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軍事理論課要進一步提升課堂質量和授課效果。從時代發展和學生受教育規律出發,不斷改革課程設置,更新課程知識體系,讓學生時刻了解最新國防動態。通過課程學習,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熱情。與此同時,積極組織國防教育講座、開展國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國防教育平臺和載體,豐富國防教育形式,并將國防教育納入學分考核,增加學生參與國防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強化國防教師隊伍建設。高校國防教師是進行國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弘揚愛國主義的傳播者,是軍事技能、軍事科學知識的授業者。因此,加強國防教師隊伍建設是增強高校國防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重視國防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要在改善高校國防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以及年齡結構上下功夫,不斷吸納青年教師,引進高層次國防軍事人才加入到國防教育中來,并為國防教育教師提供充足的科研資金、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政策,提高高校國防教育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從而為增強高校國防教育實效性提供堅實基礎。
(三)加大國防宣傳教育力度。加強高校國防教育宣傳網站建設,及時更新國防軍事政策、新聞、知識。軍事理論教研室要加強網絡課程建設,開設國防教育網上公開課,增強軍事理論課的感染力。此外,充分利用國慶節、全民國防教育宣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積極組織國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親身體會國防教育的魅力,感悟國防的重要性,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高校國防教育旨在讓大學生學習知識、掌握軍事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提高學生的國防意識,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斷為國防事業提供人才支撐,促進國防事業不斷發展,保障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