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3月20日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背景意義、總體目標、基本內涵、實施途徑等,為學校全面構建勞動教育體系提供了總體部署框架。
當前,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還具備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于高校而言,勞育是實現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途徑。高校勞育的目的,即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積極勞動意愿、實干勞動態度、創新勞動理念、專業勞動素養、大局勞動情懷的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
高校勞動教育,既要突出時代賦予它的新內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旨,又要區別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勞育,構建符合大學生認知特征與素質需求的教育體系。根據《意見》中對確定勞動內容的相關要求,本文認為針對大學生的勞育須呈現新特征,表現為與開展專業教育相結合、與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相結合、與培育公共服務意識相結合三方面。
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勞動不僅限于體力勞動,更應是體力與腦力的有機結合,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內容,與今后學習、就業方向密切相關,任何專業教育包含勞動特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能更好地激活帶動勞育,是高校開展勞育的有效途徑。在實施渠道上,勞育融入專業教育當中具備可能性,首先在專業理論教學課程中,教師可充分發揮這一重要載體,實現課程勞育,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特性,傳授基本勞動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價值、增強勞動意識。其次是專業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大學生組織或參與各項實訓學習、教學見習實習、專業學科競賽等,促進他們從親身經歷中獲取勞動體驗,深化勞動認知、提高勞動技能。同時,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勞動教育,也能為高校施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培養技術性應用型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提供有效手段。
《意見》強調,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與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相結合,提倡在勞育過程中融入新知識、新業態、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以培養創造性勞動人才,這既符合大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規律,又契合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供應需求。勞創結合,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勞動內容、靈活勞動形式,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熱情,打破原先“勞動既體力勞動”的認識局限,同時也有利于將堅持不懈、嚴謹細致等優良勞動態度運用到創新創業的探究當中。另一方面從長遠而言,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成為創造社會效益的職業勞動者,高校勞育突出創新創業特征,符合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與客觀要求,是高校勞育與社會接軌的著力點。
在“五育并舉”理念中,勞育具有樹德的育人價值。在高校,勞育的實施需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始終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優秀人才服務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猶如《意見》中提到“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長久以來,大學生就業擇業觀念中存在功利、短視等一些誤區,缺乏鍛煉意識與奉獻精神,高校勞育應正視這一問題,并將之納入勞動教育的重點內容,著重從日常組織開展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課余或節假日參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項目等各項社會實踐中,引導學生體會勞動者的艱辛不易與幫助服務他人的愉悅,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的意義與舉措,以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端正就業價值觀,增強公共服務意識。
根據《意見》中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這一要求,課堂教學是教育主渠道,勞育融入高校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開設勞育公共必修課與選修課。高校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與需求,制定課程目標、教學大綱,開設勞動理論課、實踐課與專題講座,發放勞育課程教材,設置勞動教育學分,實施運行、評價等相關配套制度,在嘗試實踐中探索勞育學科建設與理論體系。引進或培養一批具備一定教學水平的專業老師,組建勞育師資隊伍,著重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了解勞動是人的立身之基,勞動創造人類、推動社會進步;樹立尊重勞動與勞動者,依靠勞動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
第二,勞育融入其他學科課程,實現課程勞育。任何課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都能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其中的勞動態度、勞動行為與勞動品質,具備勞育功能。因此,實現課程勞育,一方面要求教師將教書、育人相結合,理解勞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增強課程勞育意識,重視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勞動能力、塑造勞動精神。另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課程勞育的能力,主動學習、發掘本課程教學資源中有益的勞育因素,并思考如何將之有機融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化。例如在人文社科類課程上,就可以重點將我國古代“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勤勞簡樸、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樸實忠厚等傳統優良勞動品質,于教學過程中進行點撥;在科學技術類課程中,注重強調專家學者們進行科技探究時嚴謹細致、勇于創新、鍥而不舍、追求真理,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等勞動態度與精神,激發學生對勞模、工匠精神的敬畏感與學習動力。
高校第二課堂是大學生開展課后教育活動,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籌劃組織有目的有意義、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勞育活動,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吸引學生們自主參與其中,是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一,開展勞動模范及其典型事跡學習,可通過主題班會、座談交流會、專題講座等形式,組織學習時代勞模的先進典型事跡,邀請行業勞動模范走進校園,與大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分享勞動經驗體會,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做一名社會勞動者,來深化尊重勞動、誠實勞動的觀念。
第二,籌劃組織勞動周、勞動月等系列活動,重點從教室、宿舍、校園各功能區的凈化美化等方面,增強大學生自覺參加勞動、擔當勞動職責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拓展活動形式,例如依托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空間美化大賽、演講征文比賽、短視頻直播大賽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促進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勞動意愿。
第三,設置勤工儉學勞動崗位,鼓勵有服務意愿、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兼任圖書管理員、宿舍管理員、綠化園丁等崗位,以自身勞動完成工作職責,體驗辛勤勞動的不易,進一步明確勞有所獲、不勞無獲,勞動創造價值等觀念。
第四,以創新性學習活動,構建新型勞育平臺。一則結合大學生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組織開展創新性勞動活動,激發學生創造潛力;二則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項目,以賽促學,提升專業勞動素養。
勞育的目的是協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人才,人才最終需要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發展創造價值,大學生要實現從學生到社會生產者的過渡,融入社會實踐的勞動行為具有很大作用。高校開展勞育要發揮協同育人功效,獲取家庭與社會支持,集聚統籌社會地方優勢資源搭建勞育平臺,將學生參與勞育實踐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第一,籌劃組織結合專業學科特色、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勞動實踐渠道。一方面注重建設校外勞育實踐基地,聯系協調當地相關管理部門、企業單位,定期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田間、工廠車間、高新科技區等區域,開展勞育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組織集體性專業見習、實習,或指導學生主持參與具體專業實踐項目,因地制宜結合地方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底蘊、社會經濟條件等,鼓勵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技術類勞動活動,在專業實踐中學習勞動知識,提高勞動技能。
第二,注重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大學生普遍參與其中。以志愿者身份參與的社會公益活動是目前大學生熱情高、意愿強的社會實踐形式,高校勞育要牢牢把握這一途徑。高校應發揮基層黨團組織凝聚群眾的功能,以先進思想為引領,組織開展主題公益活動、聯系參加校外正規公益組織發起舉辦的區域性社會公益活動,如寒暑假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文明城市創建、獻愛心等志愿服務活動。走進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社區福利機構、特殊人群中去,以自身勞動幫助弱勢群體、服務民眾,積累多樣勞動體驗,樹立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等時代所必需的公共服務意識。
高校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協同多方力量,構建保障機制。除培養目標、培養措施內容外,建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設置、教材選用與編寫等;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評價體系,調整大學生綜合測評指標,設置計量考評、形成激勵機制等,都是需要不斷探索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