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彬1 孫菊芬2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中心小學,浙江 紹興 312300)
作為學校,最寶貴“財富”,理應是培養出去不計其數的學生,學校為他們留下的成長檔案。而我們的檔案室卻恰恰保存最多的是一份份文件,學生完善的成長檔案卻幾乎沒有。沒有學生成長的檔案,我們又如何客觀、冷靜地看待課程實施價值,看待教師與學校對教育的改進?我們帶著這一份思考,持續兩年多開展了基于“學生成長·數字檔案袋”【以下簡稱“數字檔案袋”】的課程學習立體評價研究。我們的研究就是讓發展性評價給予學生縱向發展的自信,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留下幸福的足跡。
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評價也越來越重要。比如我們實施拓展性課程,一線怎么在實施?學生再怎么學習?老師又是如何評價他們的學習?哪些課程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跟評價密不可分。當下,評價仍然跟不上教育一線的需求。如果,評價做簡單了,評價結果太過于主觀、經驗化了;如果做細致了,評價工作又太麻煩、太繁重;評價應對學生有指導和激勵作用,但實際上多數還是以甄別為主。
不難發現,上述問題其實都在指向評價依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也就是說,評價需要基于實證。檔案袋評價法,就是基于實證的評價方法。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我們教育應把簡單的整理統計交給機器,把我們的智慧才干像醫生診斷病情那樣,用在有價值的分析上。把檔案數據家校共享,又永久地存在于學校這個神圣的地方。把我們對教育思考,落腳在實證基礎上。
評價這塊硬骨頭想啃下,沒有一項得心應手、行之有效的評價工具,還是很困難的。那么理想的評價工具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首先應是可以方便數據收集的大數據平臺,這是將原來的孤立存在的數據聯通起來的基礎,而便捷收集則需要以主動收集為主,被動收集為副。其次,是能將采集來的大量數據自動歸檔到學生個人檔案袋,實現數據歸檔自動化,為評價學生個體做準備。再次,需要根據教師創建的評價模型,對數據作有價值的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最后,這個系統還應該是連接標準化的評語庫,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作基本的定性描述,教師根據描述結果做適當修改,從而為學生多方面成長提供有信度的建議。
兩年來,我們要達到的這個系統平臺——“數字檔案袋”,現已經初步成型,并對學生成長評價有了一定的可靠性。數字檔案袋結構導圖是整個工具系統的設置,以及各部分功能設置意圖,著重體現教育主要環節如何基于實證實施小學生發展性評價。
當下,評價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思考哪些是最主要的問題,要在評價中優先突破?我們認為在設計用數字檔案袋優化教學評價中,須突破一個難點、突出一個重點、保持一個熱度,概括為“兩點一度”。
對拓展性課程學習評價不像國家課程能用紙筆為主的測試來評價。當前拓展性課程有一定的數量,但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質量參差不齊,主要還是對評價在指引上的問題。如果評價跟不上,課程實施就會失去方向,課程也因為沒有學習評價結果作為實證依據,很難做進一步改進。
一般來說,拓展性課程的課堂,最大的特點是有大塊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拓展,教師也因此有一定的時間去進行課堂觀察,及時了解學生課堂上表現,利用數字檔案袋進行隨堂評價,是過程性評價實證的積累。抓住評價要素,實施課程評價。
學生的學期素質報告單涵蓋內容非常全面,有學生品行素養、身體素質、學業素質、各類榮譽、班主任評語和一些學校個性化的評價內容,一般來說每一個評價結果后面都可以有數據支撐。數字檔案袋的電子素質報告單,正是建立在過程性評價基礎上,利用不同的評價模型,像體檢報告那樣使評價結論更精準。
因此,我們提出的描述性定性評價的總的原則是:描述有客觀依據,依據有過程數據,數據有結構關聯。
一個好評價平臺,總是需要照顧到多方用戶的需求,才能達到一定的熱度。沒有熱度,就無法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工具系統。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數據打通,讓家長學生以及教師的多元評價信息匯聚,讓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所指向的關鍵能力評價信息整合,讓學生多年的學習評價信息縱向匯集,家長、教師、學生都可以共享一個平臺查詢、交流,改進工作的流程,減少其中多余工作環節。
數字檔案袋評價法,是指教師、家長、學生有意地將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成長數據(音頻、視頻、電子文檔等)收集起來并自動歸檔,依據評價標準實施多元評價,并根據評價模型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技術進行多層面分析,結合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察及學生自省,診斷縱向發展的現狀(努力程度、進步狀況或成就),形成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兩年來,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主義的縱向評價思想為指向,我們和合作開發的軟件企業一起,將“學生成長·數字檔案袋”評價工具落地。但這個落地有很多難處,通過實驗,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點問題,有些卻到現在還無法解決,只能等待技術進步。我們期待通過改進評價工具,使發展性評價工作做深做好做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