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超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三思鄉前郭平學校,河北 邢臺 054400)
課堂提問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針對文本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是學生能夠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向教師提出不懂地問題獲得解決,進而提升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問題的設置,尤其是教師向學生提問的時候,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提問,提問能夠切中學生學習的要害,一針見血的提出問題并進行分析解決。
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是較為常見的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提升是通過提問來進行的。因此,在教學中問題的設置就成為教學的關鍵,找準問題設置的切入點是進行有效提問的關鍵,這樣才能夠真正找準問題的突破口。一般而言,文章中的中心句、設問句、總起句等都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整體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些句子進行設問。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見過井呢?”“你能想象到假如自己坐在井里能夠看到什么嗎?”這個時候學生就能夠爭先恐后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覺得坐在井底什么也看不見,有的學生認為坐在井底能看到的就是一小片天空,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進一步的發問“那么作者筆下的坐井觀天寫的是誰坐井觀天呢?它在井底看到了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或者說作者寫這篇文章想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這樣的問題直接擊中文章的核心,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課堂教學也就能夠更加有效的開展,學生也就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問題,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多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認真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的方法。如,在教學《丑小鴨》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提問學生“假如文中的農夫沒有救丑小鴨,同學們想一下丑小鴨的結局會是什么樣呢?”這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會答出不一樣的結果,在學生答出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出現的描寫不同結局的細節部分,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大膽地進行表達,進而體會到思考的樂趣,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的習慣,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是教學的整體要求,也是課堂提問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重視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有效的提問并不總是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師生雙方進行雙向的互動,因此,在實際的問題設置中,教師要注重問題的引導,尊重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引導學生的認知逐漸從簡單走向復雜,從較低的層次過渡到較高的層次。但是,目前很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不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加工和分析,這就使得一些問題脫離了課堂教學的實際。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要做到主次分明、由簡到難,問題要能夠環環相扣,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禾苗的生長能夠通過人為的向上拔來提高嗎?”“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則寓言故事呢?同學們讀完以后有什么樣的啟發呢?”這樣環環相扣的問題設置首先能夠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表層含義,然后能夠通過寓言故事實質內容的挖掘讓學生加深對這則寓言故事的理解,逐步提升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能力。
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教師需要完成的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參與的環節,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重視提問的開放性,進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但是,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是重視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準,而對于學生是否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總結不予以關注,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進行思考,而只是跟著教師的引導一步步說出正確的答案,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重視問題設置的開放性,進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重視問題設置的開放性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開放性的問題設置有助于學生進行交流和探索,能夠實現對于語文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在教學文章《只有一個地球》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地球是現在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那么地球假如有一天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它將會怎么辦呢?它有沒有自救的辦法呢?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呢?”這樣的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反響強烈,學生們的觀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應該努力保護地球。另一類是:我們可以努力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看能不能移居其他星球。
總之,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研究文本和學生的基礎上找準提問的切入點,進行有效提問,要能夠多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要能夠循序漸進的發問,尊重學生發展的規律,同時需要重視提問的開放性,進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