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忠 鐘明軍
(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貴州 遵義 564100)
清康熙《湄潭縣志·卷一》記載:“西北歧路。出北門由獅子山分路二十里至荊勝口,二十里至荊橋,,十里至魚棧溝,過葛藤箐山十里至箱子壩與四川遵義府界。”志書中所述地名獅子山即今普陀巖,荊勝口即今流河渡譚家堰河口,那時候,這條路是從湄潭縣城經西來庵,過柏楊壩,通往水口寺、流河渡、西山丫的官道。此古道與如今銀百高速湄潭東站至魚泉蔣平巖段完全重合,而且還造就了西山丫場數十年的繁華景象。雖然昔人已去,此道的熙熙攘攘也不復再現,但總有一片濃濃的鄉愁,促使我們去尋覓探究先輩們的往事足跡。
舊時,湄潭縣城到永興場的線路是“出北門由獅子山分路二十里至荊勝口”,再繼續沿河直上過馬渡河進永興場。在“荊勝口”朝西北面入馬斑塘,過水口寺,翻西山丫進入魚泉。湄潭至松坎運鹽有3條主道,一是過南門沿河直下至沙壩過康濟橋進入黃家壩,再走大水井翻三渡關進入遵義到桐梓松坎;二是走西邊過老平橋(今湄江橋)走沙板溝至官堰翻五里坡進入遵義茅坡至松坎;其次是過北門七星橋走土地埡過石壩子到魚泉翻小丫門過大小板角關進綏陽縣境到松坎。縣城東面的集鎮如天城塘、錫落坪乃至鳳岡所屬的進化、琊川、大堰、天橋等地集鎮的鹽商運鹽,選擇走小丫門這條道。其線路為過核桃壩走大魚塘跳礅過湄江河,翻元掉山,經何家灣,到馬斑塘走水口寺、葡萄井,翻西山丫過金橋進入魚泉走小丫門。
(一)大魚塘至元掉山段。此路段現存石板古道300多步,最寬處達2.2米。元掉山海拔913米,在當地僅次于中華山山脈,視野開闊,可目極方圓5公里,與西山丫遙遙相望,也是這條鹽茶古道的地標之一。在元掉山頂峰北面100米處,有一塊2畝多寬的空地,古時,當地也有人在此擺茶鋪,供來往鹽商休憩。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石村的辦公駐地和大石小學都辦在這里。
(二)大石何家灣到元掉山段。此段有120步石梯,也因坡度較陡一直未修馬路。
(三)水口寺至籮篼堰段。這500米既是古道,又是田坎,古道東面是溪流、西面全是良田。所以,修馬路的時候也沒有從這里經過,石板古道得以保全,最寬處達2米。
(四)西山丫到東面坡腳段。現存大約200米石板路,最寬處1.6米,雖然石縫中長出了嫩綠的小草,但光滑的石面卻怎么也掩飾不住曾經人來人往的跡象。這一段因坡度較陡,馬路必須蜿蜒改道,所以得以保留,不過還沒有下到坡底就又被銀百高速掩埋了。
(五)水口寺。這里,現在除了一塊近2畝的菜土,還有一面高4米、長10來米的后坎,坎前一口邊長1.6米的水井,這口井是寺存時僧侶所用,然后就沒有其他的遺跡了,但當地的大人小孩卻都知道這里曾經有一座名剎,叫水口寺。
因發源于西山丫的大橋河流經于此,兩面的山體環抱,在中央留了一個不到30米寬的口子,河水沿口子流出奔向湄江河,所以取名水口寺。據傳,是經常挑運食鹽經過這里的幾名商人發現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加上他們需要在這里歇腳,所以就集資修建了該寺。上世紀50年代這里曾是永興區大石鄉的機關駐地。
(六)流河渡場和葡萄井。流河渡這一地名來源很久,在清康熙《湄潭縣志》中就有過記載,相傳是以當地葡萄井中泉水經渡槽由河上通過而得名。葡萄井,其水自下而上,匯泛成珠,恰如葡萄滿架。往返的鹽商及廣大百姓,均到葡萄井歇息并喝水解渴。后來,各地人口大增,過往客商也增多,僅葡萄井的涼水已無法滿足人們止渴的需求,當地很多村民就到葡萄井附近,利用葡萄井甘冽的泉水和清香的茶葉泡茶開茶鋪。這樣使得葡萄井周邊越來越熱鬧,同時又推動了人們將其他用品帶到這里交換,于是,光緒初年流河渡就正式建立了集市,當時又稱王家場。
(七)枷擔塆觀音寺。古道旁枷擔塆觀音寺現已不存,而且鮮為人知,但現存于中華村辦公室的一口鐵鐘及其鐘身刻文,卻說明了此寺曾經的輝煌,也是西山丫鹽茶古道的鑒證。據中華村羅禮忠總支書記回憶:上世紀末,此鐘一直用于中華小學打鳴,修建杭瑞高速時占中華小學之地鐘被廢棄,后收藏于村公所。鐘總高56厘米、口徑49厘米,其中柄高14厘米,鐘身刻字原文:
人明清潔
蓋聞天地以來,人生之間,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自從兵荒之后,有至地名枷擔塆觀音寺,廟宇正殿燒毀,東西兩廊,盡行倒塌,無人禮贊。保安信人賀天祿,室人葉氏夫室二人,發下善心助銀二百廿兩。光緒六年賀姓又出水田一坵,賣十三千文,六年,還去殷姓同(銅)錢十四千文,一是賀姓所出保安信人賀天祿室人葉氏,率男賀仕友,合家老少人等舍下爛鐘。
風調雨順
一口助(鑄)鐘價錢十二千文,力錢三百。父賀國華龍氏
岳父葉祿云陳,劉氏徒孫僧會元,保安信人白某某室人方氏出錢八十千文。
落款為:“大清光緒七年,臘月吉旦。西蜀梁邑匠士文翠廷”
(八)西山丫場。清光緒《湄潭縣志·卷二·場市志》記載:“西山丫場,縣西北三十里。”與流河渡場均是當時湄潭全縣的47個鄉村場市之一。西山丫還建有私塾,稱為任子周館。
據現年70歲的西山丫村民張成林介紹:“解放前,西山丫場非常熱鬧,場中心建有三樓一底的戲樓,底層為通道,過往客商和趕場的人們可以在此歇息、喝茶;解放初期在戲樓上辦過學校,魚泉街道退休教師楊茂銀、村民何正權等人都曾在這里學習過。東場口建有一樓一底的關帝廟,行人也要從關帝廟樓底通過,于1962年撤除。”
如今,雖然戲樓和關帝廟已不見蹤影,還有場市上都已不復當年的熱鬧景象,但西場口院壩擺放的巨大石凳和東場口的城垣堡坎仍能證明戲樓和街市的存在。
一個地方的興旺發展,往往與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西山丫之所以形成集市,是因從松坎運鹽回來的挑夫必定在此歇腳之地。精明的當地人從最早設露天茶棚到修建房屋為客棧,古道絡繹不絕行人,吸引更多的當地村民在此建房興商,最終形成集市。如今殘存的零星石板路段亦是昔日的見證。1940年以前,西山丫是這一帶的主場,流河渡場為次。1940年以后,隨著遵義至銅仁的公路建成,流河渡集鎮逐漸興旺,西山丫場漸漸冷清,最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