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富
(重慶市巫山縣大昌小學,重慶 巫山 404700)
在我國的學科教育安排中數學這一嚴謹運用形式邏輯的學科本身對塑造學生的邏輯思維等素養至關重要。因此,教育者需要強化對數學教育方式的關注,逐步革新目前的教學模式與目標,以為學生創造相對輕松高效的課堂氛圍,全面釋放學生豐富多彩的想象力,爭取讓其深刻體會數學的魅力。小學數學老師也應當深入分析目前的課堂問題,轉變傳統教學方法,設計全新的課堂從而優化教學品質與效率,達到整體塑造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目標。
首先,為養成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數學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充分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搭建課程知識預習的線上平臺,在線上平臺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教師可以在線上平臺設置預習的時長、內容與相應的問題,只有學生登錄此平臺且進行了規定的最短時長的內容預習,且正確回答了相關問題才達到了完成標準;其次,數學知識相較其他學科更加抽象,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教師則能夠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融入課堂實踐中,為學生創設還原生動的知識場景,使其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邏輯和過程,能夠極大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并激勵其主動探究自身的興趣所在;最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錄制微課程,即將課堂授課內容以視頻形式呈現,并將其上傳至學生可見的網絡平臺。學生便能夠在微課程的輔助下完成課后作業,且生動直觀的視頻形式也極大激發學生自主復習的積極性。為確保學生真正理解了授課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家長為其錄制獨立完成課后作業的視頻,并上傳至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對數學的態度和情緒、知識基礎、邏輯思維能力等要素開展分層,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基礎扎實且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的學生;第二層次是具有基本數學理解能力與知識基礎的學生,其在學習中并不會遇到太多困難,但并不會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第三層次的學生是尚未形成基本的數學理解與思維能力,其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且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和信心的學生。教師要針對上述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譬如,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鼓勵引導此類學生自主探究自身感興趣的內容,且自主學習新知識,不斷拓展其知識范圍;對第二層次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其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斷塑造其邏輯思維能力且夯實其數學知識基礎;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教師首先要通過相對輕快的課堂氛圍轉變其對數學的消極態度,消解其在學習過程中累積的畏難情緒與抵觸心理,使其深刻體會數學的魅力與樂趣。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其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在革新教學策略時應將其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為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致,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愛玩活潑的學生而言,生動輕快的課堂更能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具體實踐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適當設置一些競技性小游戲,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與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三角形、圓柱等物品,比一比哪一組能夠說得最多。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搭建特定的問題場景,使學生在直觀的場景中通過解決問題而習得知識,并促使其進行一定的模仿從而主動探究。譬如,教師在講解“認識鐘表”一節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問題場景,如可以要求學生準確說出教室鐘表正顯示的時間,并提問學生人們在生活中會在什么場景下如何表達時間等問題,此時的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知識,便會基于主動思考給出各式各樣的答案,教師就可以在此時將相關知識引出。最后,小學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關聯相對而言十分緊密,因此,在小學課堂中,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積極聯系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至生活中。
綜上所述,創新是國家與民族前進的動力源泉,順應教育改革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行包括小學數學在內的學科教學革新,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探究的重要課題。只有在各學科教學實踐中持續進行教學模式革新,才能切實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及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