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芳
(貴州省貴陽市經濟貿易中等專業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0)
前言: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和歸宿。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都是各個作家從生活中得出的體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將作者在生活中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方式展現給讀者和學生,引起學生和讀者的共鳴。同時,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語文教學知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展開想象和聯想,提高學生語文文學素養,鍛煉學生語文邏輯思維,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在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和教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對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再現生活情節,如身臨其境的感受課文中作者描繪的場景和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學習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在平時生活中,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放學回家之后,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自己和媽媽一起互動的呢?互動的內容都有什么?怎樣體現?媽媽的性格是怎樣的?媽媽平時都是做哪些事情?平時在家中都要做哪些活?自己認為母愛時什么樣的呢?讓學生談談平時自己在家爸爸媽媽是怎樣表達對自己的關愛,然后再引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帶領學生一起閱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母親是什么樣性格,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是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體現母親性格的,在文章中哪個自然段都描寫作者母親什么樣的性格,“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一段表達母親怎樣的性格?作者對母親懷有怎樣的情感?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以及教師準備的一系列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內容,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在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僅僅在課堂上為學生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是完全不夠的,不足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感知,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對文章中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的體會,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語文,如此才能更好地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語文教學中。“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參加生活實踐探究活動才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情感感知能力。比如在重大節假日或假期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比如在清明節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去烈士陵園祭奠革命烈士,為學生講解當年抗戰時期先輩是如何與敵人斡旋,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取得革命勝利的。在中秋節或重陽節帶領學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讀報紙,打掃房間等。通過一系列生活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語文課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的理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在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每天留家庭作業幾乎都是將課本上的生字,組詞,成語,古詩詞,注釋抄寫幾遍,熟讀課文,背誦相關課文,這樣的家庭作業對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傻瓜機械式的復習作業,沒有任何意義,學生在做作業時極盡對付,照著抄寫,寫完就可以。無法達到教師最初的教學目的,以及無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為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布置作業的方式,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能力,為學生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將作業也進行生活化教學,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并記錄生活中的日常瑣事,比如在學習《一碗清湯蕎麥面》一課后,教師為學生布置生活化家庭作業,晚上回家自己嘗試做一碗面條給爸爸媽媽,品類不限,清湯面,麻辣面,蓋澆面等都可以,吃碗面條之后,將自己做面條過程中的方式和體會以及父母的評價寫下來。通過家庭作業生活化的方式,讓學生對每天語文作業都有所期待,積極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家庭作業,保質保量完成。不斷提高學生生活情感的感知,增強生活體驗,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綜上所述,在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對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如身臨其境的感受課文中作者描繪的場景和想要表達的情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語文,為學生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以上方式,增強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