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溪霞中心小學,江西 南昌 330115)
一方面,數學語言既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各種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和性質等無不是通過數學語言來表達的,離開了數學語言,數學知識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另一方面,數學知識是數學語言的內涵,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實質上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掌握。一個對數學語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絕對談不上對數學知識有什么理解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掌握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語言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把自己“溶入”到課堂活動中,首先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越感興趣,參與的意識就越強烈,思維也就越活躍。我在教學100以內的減法時,如: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圖畫應用題”。讓學生觀察小雞圖,再說出圖意:原來有4只小雞,又來了3只小雞,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通過反復的口頭數學語言表達練習,學生在頭腦中有了一個大體的數量關系:要把原來有4只小雞,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為什么用加法?(因為要求一共有幾只雞,要把原來的4只小雞和又來的3只小雞合并起來。)通過表述想法,在頭腦中逐步建立了數量關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要把已知的兩部分合并起來,最后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說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分析解答方法。學生通過這樣有條理的分析數量關系和數學語言表述的訓練,把分析過程用一段連貫而完整的話表達出來。形成表達流利、準確、科學的習慣,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既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也有了聽別人說的機會。學生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本組的意見,就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學習的效度和密度,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模仿能產生表象,可成為日后思維的準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完備,但他們的模仿性強,這就需要課堂上的教師語言作為典范,成為規范學生語言的依據。所以教師語言首先具有準確性、示范性,教師說話必須語法規范,用詞恰當,言簡意明。對概念陳述時要準確規范,合乎邏輯,對解題思路的論述要有理有據,講求順序性。例如:我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出示情景圖,問:“圖上有哪些數學信息?請用你的話說出這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像這類題我都是先請學生審題,用自己的話說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目的是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思考解題方法。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小,識字量少,說時語言不完整。這時我就范讀,范讀時注意突出關鍵性的詞來對學生加以引導,再要求學生復述,并說出解題方法,旨在用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既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通過讀題、復述題意、說解題思路,使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利于明確題意,正確解答。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注意多讓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有條理的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36-8時,我讓每個學生拿出36根小棒,問:“怎樣去掉8根?”有的學生邊擺邊說:“6減8不夠減,我可以打開一捆再減,從36里拿出16,16減8得8,20再加8得28?!倍械耐瑢W則說:“我從36里先拿出10根,10減8得2,26再加2得28?!痹诓僮鬟^程中,學生頭腦中已形成表象,所以敘述起來思路清晰,解答正確。
所以說,我們學習數學,實際上是學習數學語言,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實質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掌握。一個對數學語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絕對談不上對數學知識有什么理解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掌握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只有靈活掌握了數學語言,才能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加強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維品質的形成,進一步提高數學表達的能力,因此,數學語言教學是數學教育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