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雙
(大連普蘭店區(qū)鐵西小學,遼寧 大連 116200)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國學教育,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國學經典薈萃了大量的語言文字,包括詩詞、節(jié)氣、節(jié)日等多方面的知識,在小學教育中滲透國學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有效地運用到作文當中,通過在作文中使用國學知識,不僅能夠使學生的作文更上一層,打好文學基礎,提高寫作的能力水平,同時還能增大學生的識字量,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通過引經據典的方式,學生通過深入挖掘,讓學生了解到國學知識的魅力,促使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國學當中包含很多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寓言等,比如《女媧補天》、《將相和》、《亡羊補牢》等,這些文章顯示出了民族傳統的優(yōu)良品質,展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學生通過對于這些文章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還能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促使學生成為一名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禮儀、有愛心的人,有利于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另外國學中富含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導學生要有博大的胸懷;這些國學經典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讓學生達到立節(jié)修身的教育效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國學里面包含文學藝術、戲劇、禮儀等豐富的知識,教師需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解讀,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明白何為國學,理解國學內涵及意義。《狐假虎威》一文為例進行剖析,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還原故事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個故事,小動物們害怕狐貍不是因為狐貍本身的原因,而是后面有一只兇猛的老虎。讓學生理解到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貍那樣,借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么本事。告訴學生不要做狐貍那種人,要自己有本事,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與中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眾”字為例,可以根據其含義及字形進行講解,一個“人”就是少數,三人在一起就是多數,多數就是生活中的“眾”。這種學習方法既方便學生記憶,又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漢字所表達的意思。同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筆畫、偏旁部首、字形結構等不同方面學習漢字,指導學生練習漢字的宋體、楷書、小篆等字體,通過臨摹,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漢字,了解書法的精髓,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布置自主學習的任務,比如自主閱讀《聞雞起舞》,《鑿壁借光》等成語故事,通過閱讀這些成語故事明白道理,以此培養(yǎng)學生刻苦讀書、勤奮好學的美德,并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它們都蘊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具有良好的傳統美德,擁有很多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很大幫助。例如在講到《我的母親》、《背影》等課文時,為學生講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故事,讓學生明白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盡一份孝心,不要想起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時,等不及的父母這時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又如“鑿壁偷光”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養(yǎng)成勤勞、刻苦的良好精神品質,立志發(fā)憤圖強,朝著學習目標不斷奮進、努力。通過對于國學的學習,讓學生從中明白許多正確的人生道理,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啟迪學生理性的思維。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是中國悠長傳統文化的顯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既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重要舉措,又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心發(fā)展迅速的黃金時期,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強。所以老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在這時期的發(fā)展特點,對學生開展國學教育,讓經典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讓每個炎黃子孫都烙上“中國印”,讓語文教學更彰顯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同時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將國學教育落實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將國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弘揚國學經典的同時,傳承中華文化,促進學生成才,促使學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