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華
(重慶市涪陵區涪陵高級中學校,重慶 408000)
在新時期背景下,課程的有效開展,全面貫徹思想觀念,利用循序漸進的培養方式,落實思政理論課程,有利于讓學生逐漸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其明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發展意義。
在這一發展性理念的探究及教育過程中,校方沒有明確的認知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尤其是在多元化市場觀念的沖擊下,多采用應試教育的形式開展思想課程,致使這一理念無法落實到實處。該環境的課程開展中,學生大多以學習課本知識為主,并沒有深入學習到思政理論的發展意義。
受高考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高中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存在僅重點記憶考試內容及考試開大綱,致使學生的學習目的過強。在此過程中,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的理論知識分布較為廣泛,而大多數學生會認真對待必修課程,但對于選修課程的重視度不夠,認為理論課程僅需要通過考前復習、考前記憶就可取得良好的課程成績,沒有將這些理論全面應用至生活中,也無法讓學生形成完善的世界觀。
現階段思政理論課程大多采用宣講式教學,部分教師會融入多媒體課程形式,但這一課程形式多局限于表面。這一問題的造成原因是政治課程較少,且教師的教學任務過重,沒有將時政內容、社會焦點內容融入課程當中,致使課程教學缺乏靈活的特性,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沒有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可能會導致核心教學效率不高,并且所傳授的部分理念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的交集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展性觀念。
新時期的政治課程教育中,教師需要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將傳統政治課程理論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時事熱點分析不同理論知識點的應用方法及應用方向,有利于提高課程的實踐作用。通過讓學生利用實際案例分析所涉及的知識體系內容,有利于讓學生全面帶入自己的思想意識,逐漸養成樂于學習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可采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方式,即設立一個情境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收集資料,學習所涉及的知識點,在主動的探索分析中得到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哲學的基本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基本理念展開問題談論。此時,教師可提出“哪些價值觀是正確的?哪些價值觀是不正確的?”通過設定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問題的發生背景、發生原因進行討論,分析出馬克思理論對個人信仰的改變及發展的作用。另外,教師可設立“問題鏈教學”的教學模式,設立連環性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選取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思維辨析,同時利用互聯網查詢類似問題,并予以總結歸納。總之,利用該方法創新教學環境,能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理論的認知度,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意所設置的問題需要采用由淺入深的形式進行排列,讓學生根據排列順序明白哪些問題是容易解決的,哪些問題的解決方法較為復雜,需要采用不同的觀念進行分析,進而得到問題探究思路。另外,通過將教學主體轉換至學生個人,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同這些思想的內涵,并及時發表自己的觀念。既培養了學生的政治觀念,還營造出了活躍的課堂氣氛。
教師應結合新穎的時政內容進行匯總、分析、總結,改變傳統理論說教的教學模式,讓課程更具有深度。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利用多媒體設備講述中國的發展歷史及歷史文化,在必要的改革、探索的過程中明確紅色文化與新時期學生成長之間的關系。通過打造一個專業度較高的理論課程,讓學生逐漸形成完善的個人思想觀念,有利于讓學生牢記時代使命。因此,教師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政治課程,引入時效性較高的問題。
校方應認知政治課程開展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必要的主導教學中改革教學思路及教學方向。因此,教師需明白理論課程開展就是讓學生明白基礎理論的內涵,同時通過舉一反三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有利于凸顯出思政教育的社會價值。
綜上所述,教師需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凸顯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基本內涵及精神要求。通過引導學生及時表達出不同思想的錯誤之處及其社會背景,展開系統、科學的探討,有利于讓學生直面西方主義的缺陷,擺正自己態度,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有著積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