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澧 田雅婷
(安康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總書記講:“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它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它能夠讓參觀者回顧黨的光輝歷程,感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愛黨、愛人民的家國情懷”。近年來,安康突出老區遺址建設,弘揚老區精神,推進紅色產業,先后修建和完善了40多處革命遺址,促進當地紅色旅游文化開發。
紅色旅游文化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效資源,有著一定的現實價值和功能,將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對提高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是自其誕生之日起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紅色旅游文化始終滲透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凸顯時代精神。它不僅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的前提依據,還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了進一步提升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安康學院藝術學院堅持以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為前提,引導學生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依托專業優勢以“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為主線,“藝術文化月”為載體,將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專業教學、融入校園文化、融入社團活動、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不斷堅定廣大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例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同學通過多媒體方式以紅色旅游文化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美術學專業學生查閱歷史資料、學習安康紅色旅游文化,尋找紅色故事,用手中的畫筆,創作出一幅幅紅色作品。通過作品創作,教育引導學生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音樂專業學生用澎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浩然的正氣演唱著一首首膾炙人口、催人奮進的紅色經典歌曲,唱出了對革命英烈的無比敬仰,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感激,對偉大祖國日益繁榮富強的無上光榮,也唱出了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之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明確了“十四五”規劃和2023年遠景目標中文化建設的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始終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價值的導向。同時,紅色旅游文化資源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深厚的革命精神和優秀的歷史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大學生群體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例如,安康的紅色旅游文化最顯著的紅色精神源泉之一就是紅軍鎮,紅軍鎮以境內紅軍烈士墓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鎮,紅軍鄉因葬于境內九龍山碾子溝內的兩位紅軍烈士而得名,革命先輩和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當代大學生留下了一大筆永遠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偉大精神。
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兩課”的教學是高校大學生必修的理論課程,“兩課”教師根據本地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的理解與實踐的體驗,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得到提高。其次,高校在實施教育和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培養高素質的“兩課”教師隊伍,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紅色資源進課堂工作的認識和重視,使其避免流于形式的簡單說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最后,紅色文化承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將紅色文化延伸到日常生活實踐中,遵循“活動育人、實踐成才”的理念,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社區、企業、農村廣泛宣講紅色精神;在實踐中以紅色精神為主題,創作和編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蘊的藝術作品,從而建立校園紅色文化體系等。通過利用這些環境和氛圍既熏陶了大學生們的思想感情,又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增強了大學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網絡信息時代具有多樣性、便捷性、及時代性等特征,加強校園網絡的建設已成為大學生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和平臺。紅色旅游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載體。兩者的有機結合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靠途徑。例如,安康學院藝術學院運行的“團小藝”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依托網絡媒體陣地,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豐富育人內容和形式,實現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功能,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