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上蔡縣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上蔡 463800)
立德屬于樹人的重要基礎,不管對于修身,還是平天下而言,都非常重視德。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歷史優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歷朝歷代以來都推崇德。因此從目前高中的德育課程的目標出發,逐步改良德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以及具體德育課程的實施方案,進而實現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目的。
學校教育盡管處在變革中,不過大部分都是將傳授知識作為其中主要的目標,將成績作為核心,卻直接忽略了學生的道德建設以及素質的培養。高中階段也是屬于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因此提升道德理念,以及強化道德教育也是這個階段德育工作的重點。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的道德理念,改良學生的道德行為,必須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合到德育課程中。因為課程屬于德育教育非常關鍵的載體,其不但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還可對學術踐行道德教育,進而逐步 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人才,那么培養怎樣的人才也是一直以來教育界關注的問題。“立德樹人“是對于教育自身更加透徹的認知,換句話而言,培養人才首當其沖就是培養人的“德”,而其主要的根源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自身富有的人生哲理等內容滿足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現代德育工作的全新所需,把傳統美德同課程進行融合,其不但充分滿足時代所需,同時對于學生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深遠的價值。
德與才二者中,德處在第一位,如果只是關注才,沒有重視人的德性培養,那么思想方面必定犯錯,甚至走錯路,有才能沒有美德的人,即便才能再大,也并不會給國家以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反之如果只是重視美德,忽略了人才的培養,德育也只是空談,有道德沒有才能的人也并不會給社會建設添磚加瓦。所以不管從國家政策以及學校方面,都必須改變傳統的成績占主要地位的理論,必須科學認知到道德教育的顯著價值,明確德育的重要地位。國家在政策方面不但需要重視德育,同時必須在實際生活中創造出以德育為豬的教育環境,并不只是單單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標準。不但需要重視學習,同時必須要注重學生自身品德教育,真正意義上不斷提高德育。
教師能夠充分反映出學校總體的教學質量,教師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學生帶來非常顯著的影響。德育教師不但屬于學生品德培養的領路人,同時也屬于學生德 育情感的推動人。中華傳統美德融合德育課堂必須借助教師的不懈努力,所以教師在思想上必須培養面對全體學生的德育教學觀,把學生作為根本,從學生自身的方面作為切入點,重視不同學生的變化;在實際教學階段中,強化自我的專業綜合素養,創造出更加優質的教學氛圍,充分做好課前調查以及搜集資料等工作,按照教材課本的內容營造具體場景,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同時重視活動的實踐性,進行課后反思,歸納總結,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進行改良。必須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做好,才可在總體上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要想更多的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合德育課程,首當其沖就是在教材課本中安排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當前新課改后的德育教材中也融合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內容,不過總體上分布凌亂,同時內容也并不完整,所以必須強化德育課中的傳統美德滲透,必須在實際教材課本中添加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從個人、社會等不同方面實現教材的整合,把中華傳統美德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細化以及均衡的分布在教材中。在教材中的所有單獨環節中設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其主要的目的也是使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更加完整以及具有條理性,同時讓學生逐步開始學習以及感知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不斷加深感悟以及了解,能夠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中華傳統美德。
新課改的思想也提出,德育課不單單只是學科課程,其更加屬于具備情感的活動課程。換句話而言,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對于學生品德培養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在重視學生成績的基礎上,也必須重視學生自身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培養,同時在教學階段中聯系學生實踐生活,營造出更加真實場景,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感悟以及推動道德行為的具體實施。學校也必須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加強鍛煉,進而推動學生道德實踐的綜合能力。
總之,近些年來,延續中華傳統美德逐步開始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中華傳統美德歷史由來已久,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深入進步,中華傳統美德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和進步。中華傳統美德也開始在目前的教育界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能夠更加有助建設美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