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秋溪小學,江西 撫州 344000)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對本節課的看法和觀點,但是教師在提問中也不能太刻板,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有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思考,引導學生積極進入課堂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課堂效率。
情境的創建主要是把語文課本中抽象化的知識融入學生易接受的情境中,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是通過其他方式來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有著更直觀的情感體驗,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收獲知識。通過創建特定情境,縮短課文內容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
例如:在《草蟲的村落》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通過教學設施播放一段蟲鳴的音頻,之后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這些聲音有什么特色?”“同學們腦海中是否出現一些畫面?”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接著再播放一段自然景色,有著遍地的田野,飛舞的蟲子,不禁讓學生聯想自己身處大自然中,之后要求學生嘗試寫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一個疑惑:“如果你是魯濱遜,一個人到孤島你會做什么?”結合課文和自己的想象力,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言。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學習魯濱遜面對困難不畏懼的精神。
小學生受到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不易理解一些較難的課堂內容,尤其是一些文言文和成語,他們往往難以掌握其中的內涵,對于一些課文內容也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教師可以把語文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素材,為學生搭建生活與語文之間的橋梁,甚至能夠運用一些語文知識,把一些常見的生活素材串聯起來,整理成一個較為系統的語文知識框架,讓學生能夠清楚認識語文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端午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就為學生提出這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你們都吃過哪幾種粽子?味道如何?”“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那些習俗?”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和對端午節的理解。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回答問題,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中,還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又例如:在《臘八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有喝過臘八粥的嗎?”“你知道臘八粥里面有什么嗎?”“有誰知道什么時候喝臘八粥?”讓同學事先進行討論,用這種生活素材來激起學生的課堂興趣,進而再為學生講解課文重點內容,像“等粥”“喝粥”這兩件事。也可接著詢問:“同學們在等粥、喝粥的時候都會有什么細節呢?”用這些來拉近語文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不再感覺語文課堂枯燥,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小學生相對貪玩,正處于接觸世界和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盡量不觸碰學生的逆反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把游戲結合到課堂中,進而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通過與學生進行游戲互動提問把原本抽象的漢字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拉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一去二三里》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游戲,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說:“教師現在有‘一’到‘十’十個漢字卡片,我會隨機把這十個卡片發放到十個同學手中,收到卡片的同學為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卡片,之后把這十個卡片分別放到不同區域,未收到卡片的同學則尋找自己朋友相對應的卡片,看看哪個同學找的又快又準?”在學生了解這十個漢字之后,教師可以接著打亂卡片順序,抽十個學生,讓他們在卡片上標出改字所對應的拼音,強化學生對這十個字的記憶。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游戲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游戲教學中快速認識“一”到“十”這十個漢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新自己的課堂提問技巧,可以創設特定情境,挖掘生活素材,或者是通過游戲教學等方式來進行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