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鈍化的局面,只進行細微末節修補是不夠的,要樹立符合“微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其次,要主動獲取和消化信息。“微時代”下信息傳播的主體呈網狀分布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播也必須要打破單向的模式,教與學不再是單向的活動,而是一種相對的信息傳播過程,作為教師必須承認和接受這一點,所謂“教學相長”,教師也能夠從微媒體環境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再次,教師要形成“微時代”信息共同體理念。“微環境”的信息來源是普遍的,獲取信息幾乎是同時的,因此,教師傳統的信息獲取優勢變得微乎其微。教師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第一時間能夠做出正確反應,要與學生中的“意見領袖”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能夠迅速、及時、準確的建立意見統一,甚至引導“意見領袖”的立場和觀點。
進入“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還在于立德樹人,基本的人才培養目標沒有改變,“三個面向”更是強化了適應“微時代”的基本要求,因而,必須構建符合這一要求的工作體系。首先,對原有的職能進行完善。對原有的工作進行梳理,進一步抽象和分離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對其有效性進行強化,既集中了力量,又精簡了原有的體系,同時節省了資源。其次,建立符合“微環境”發展要求的工作體制機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輿情監控機制。要能夠及時準確的捕捉信息,并進行必要的分析處理,尤其是域內和校內信息,只有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才能有時間控制不良信息的影響范圍和作用效果。因此,應該建立起一定的應激反應機制,先將影響控制在一定程度內,再針對性的進行處理,這對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維護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當前的工作主要是以線下實體機構和人員為主,結合部分線上窗口來進行工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不能完全靠線下工作機制來支撐,線上機制就是完全由虛擬環境產生和發生作用,應該是全天候存在的,人員也是“微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線上主體,這樣才能適應“微時代”信息傳播和阻斷工作的需要,產生預期的效果。線上線下相結合主要是虛擬與現實,實體與網絡這一基本概念上的結合,實際效果和工作目標上的統一,相互的基本規則之間并不交叉。
首先是評價體系要客觀。“微時代”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評價都需要從“微時代”的特征出發進行客觀評價。不能用實體標準評價虛擬環境和虛擬事實,也不能用現實規則去規范網絡行為。“微行為”的判定應當從信息來源的環境特征出發,廣泛從“微環境”著手去驗證,從對“微環境”的影響著手評價該信息或者該行為產生的影響。其次是評價體系體現公正原則。“微時代”信息傳播的主體具有多樣性,其信息傳播的路徑是網狀的,交叉的,因此處在信息網絡中的個體都有權對信息本身進行評價,不存在誰具有絕對的優先權,也不存在誰的評價帶有天然的優先權,網絡ID的層級都是相當的,價值觀念的輸出,從輸出個體的存在來看是沒有分別的,因而為了保證“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很好契合于時代特征,就必須依照網絡前提來進行評價,就是只談觀點,不談出身,這樣產生的信息評價和教育評價才是符合網絡一般價值取向的,公正的評價。當然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建立是有前提的,就是從國家的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出發,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求出發,對不良價值堅決抵制,對外來不良價值的侵襲堅決抵制。
當前網絡環境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傳統信息傳播的速度,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信息變化,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程序進行工作,存在相當的滯后性,因此“微時代”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動態管理和工作的能力,這一機制的建立能夠依據變化主動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首先,對輿論熱點變化要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微時代”下,一條簡單的信息就有可能引發共鳴,并形成浪潮進行傳播,這一影響就有可能產生輻射性的影響。動態工作機制本身就應該依據確定的標準,及時判定信息浪潮并做出反應,而不是每當產生影響之后再針對性的研究,再進行處置。其次,對網絡思潮變化能夠做出研判。“微時代”下,每個信息傳播的主體都有權利和能力進行思想的輸出,而且在公開的網絡環境中對他人產生影響,而一旦具有相同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個體在信息傳播上實現共鳴,就不可避免的形成浪潮式的沖擊,有時可能是一波未平卻一波又起,如果是不良思潮的沖擊,勢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響,因而,需要在其思潮形成的階段就能夠進行研判,哪怕不能形成針對性的動作,但對其發展趨勢和途徑進行研判也會對未來應對產生積極的效果。再次,對網絡語言能夠及時理解和應用。“微時代”下信息傳播一定依靠網絡語言,而這種語言不是我們日常交流所用的語言,信息傳播者可以從自身需要出發創造語言,并且通過這種語言進行價值輸出。如果不能及時掌握這些新鮮詞匯,就很難明白傳播者的真正意圖,因而應該建立有效機制,及時補充完善網絡語言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