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機關幼兒園,四川 內江 641000)
幼兒教育處于當今社會中較為重要的地位,但是因為幼兒的心理與生理發育尚未成熟,教育方式的選擇是其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如何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音樂興趣、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以及創造力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關鍵。相關調查顯示,在現階段中游戲在幼兒教育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游戲本身具有輕松、快樂、參與性強等較為突出的優點,因此在各類幼兒教育中一直處于備受歡迎的狀態,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同樣也不例外,若是將音樂和游戲相互結合就可以幫助教師激發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實現在幼兒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順利完成音樂學習,達到全面發展。因此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必須要充分掌握幼兒的心理特點,以音樂與游戲相交互的模式進行育兒。
音樂感受力主要是人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獲得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幼兒階段是幼兒情感發生和智力發育的初期,教師在音樂教育中可以通過悅耳、輕松、明快的音樂來刺激幼兒的大腦,鼓勵幼兒積極宣泄或表達自己的情感及體驗,促使幼兒的內心感受更加深刻與豐富,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鼓勵幼兒多接觸音樂、開闊幼兒的音樂視野等都是培養幼兒音樂感受力的有效方式。為此,教師可以將音樂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如完成自由活動后播放節奏感強且歡快的鋼琴彈奏曲,讓幼兒能快速調整好心態,跟隨音樂節拍進行律動;在進餐時播放舒緩、輕柔的小提琴曲,讓幼兒在愉快和輕松的環境中進餐,在撫慰煩躁情緒的同時,有效調節消化系統;午睡時播放搖籃曲,讓幼兒在恬靜的音樂聲中逐漸平靜,乖乖進入夢鄉。
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幼兒的興趣點,通過與幼兒的良性互動或有效交流來激發幼兒的表現欲望及學習興趣。針對音樂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的興趣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組織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如在欣賞民樂《回娘家》時,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故事演繹來引導幼兒欣賞,加深幼兒記憶。一般來說,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最為常見的活動就是韻律活動,這不僅與幼兒喜歡模仿的天性相符,還能激發幼兒的音樂表現欲,增強幼兒的音樂表現力。例如,律動“洗臉”生動再現了早起時的一系列活動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肢體動作跟隨音樂的節拍,感受音樂的旋律、速度、情緒、力度、節奏、風格等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自由表現,從而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其享受表現的樂趣。
音樂欣賞是指通過傾聽音樂來感知、理解、鑒賞、品評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幼兒的欣賞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并且開始對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感興趣,如小溪流動的聲音、燕子筑巢的聲音、細雨敲打窗欞的聲音等,而這些聲音需要幼兒善于傾聽和發現,所以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自然地引導幼兒傾聽身邊的各種聲音,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經驗,促使幼兒更好地感知聲音的強弱、長短、高低等變化,從而獲得傾聽能力和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專心且安靜地傾聽音樂,在腦海中進行想象或聯想,產生與音樂作品意境或情感相吻合的共鳴,從而使其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開闊音樂視野,提高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
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與生俱來,其能根據自身的理解用音樂表達自己看到的一個場景、一個動物或一幅圖畫等,并通過教師的啟發用簡單的樂器進行即興表演。因此,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只一味注重對技巧或節拍等方面的訓練,而是要引導幼兒通過對音樂表演技巧的掌握來創造美、想象美。例如,歌曲《小雞小鴨》講述了小鴨和小雞一同游戲和唱歌的情景,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通過對歌曲的學習展開聯想和創編:還有哪些小動物會相遇呢?會說些或做些什么呢?促使音樂內涵得以豐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音樂的感受能力,是對音樂感受、理解以及領悟的綜合能力的表現,是一種重要的音樂素質。在實際的幼兒音樂教育中,老師通過教學引導幼兒認真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節奏以及美好的情感內涵,有鏟培養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提升幼兒的音樂綜合素養,這對促進幼兒人格的完善以及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大家的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于是開始了精神層面的追求。同時有研究表明,音樂對于人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所以說,幼兒時期的視唱練耳教學有必要重視起來,有效提升幼兒的音樂綜合素養,有助于幼兒之后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