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學,江西 南昌 330003)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想要實現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就必須先把握好課程教學目標,明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性教學目標,從而為高中政治教學指明方向,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之了解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進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政治核心素養。期間教師需要不斷加深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制定方向,進而制定出有效的實踐性教學目標,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得到最大的激發。
以“多變的價格”這一課時內容為例,它是高中政治中“生活與消費”章節的基礎內容,主要講述了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價格變動產生的影響。教師想要學生真正理解課程知識,并樹立良好的科學精神素養,就必須明確好相關的課程實踐性目標,讓學生參與有效的課堂實踐探究,以真正理解和把握關于價格的理論知識。比如說,“多變的價格”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影響商品價格的多種因素,知道商品供給與需求的變化會對價格產生哪些影響,從而深入把握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等;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升教學目標的實踐性,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去認知和分析價格變動,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社會經濟的自主性,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和公共參與政治核心素養。
高中政治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很多學生只是將其作為一門考試科目來學習,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和認知還不夠。那么教師想要提升高中政治教學的科學育人效果,還是需要從核心素養角度,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政治學科思維,去參與和分擔社會責任,以增強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從而推動學生追求更高的思想政治境界。然而,在以往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存在應試教學的思維,課堂互動和交流的時間比較少,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大腦思維發展,使得學生只會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會從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政治學科素養。鑒于以往存在的教學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實踐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探討熱情,以從合作交流和探討過程中,對學生展開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
以“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等哲學內容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擺脫傳統應試教學思維的束縛,讓學生從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中逃離出來,學會利用實踐探究的方式來理解課程知識,進而從知識中升華自己,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借助課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討,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真諦,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如教師以“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這個話題為例,適當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合作交流活動,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辨析,以激發學生新的觀點和看法。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許多政治概念及語言具有精煉、抽象的特點,尤其是哲學語言,其抽象性非常強,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很多學生很難理解和明白這些精煉、抽象的政治哲學概念,從而無法展開更為深入的學習和探究,進而影響到自身核心素養的養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課程訓練,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從而對其學習進行有效的查缺補漏,有利于學生深度剖析相關的政治概念。同時,通過課程訓練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已學知識,也可以提升教學的實踐性,使得學生能夠有效地內化所學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政府職能”為例,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些時政競賽活動,讓學生們就某一熱點事件展開分析,以分辨政府應用了哪些職能。其中,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必須使用所學的知識作為論據,對事件展開分析和研究。同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級,對于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成就感,這樣學生才有動力進行更深層次的實踐探討,以抓住熱點事件的核心內容,并從中鍛煉自身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反思,以更好地知道自身的弱點,從而展開針對性的學習。
高中政治教材中理論知識偏多,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開展有效的體驗性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開展有效的感知性課堂活動。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意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推進政治課堂上的文化感知活動。例如,在“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各種各樣的文化生活現象,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樣板戲、服裝文化、業余文化生活等與現代文化生活之間存在的明顯不同。
網絡上關于這方面的學習資源非常多,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現代文化的變化,同時,也可以將舊時代的生活與現代文化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舊時代的黑白世界背后的文化生活與現代文化生活之間的差異。在這樣的直觀化對比教學中,教師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活存在明顯的不同。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是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促使學生接觸到各種文化,幫助學生樹立多元化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當前高中政治注重核心素養的實踐性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進而為后期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學目標、方式等方面,對學生展開有效的素養培養,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