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燕
(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保壽鎮中學校,吉林 長春 130432)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同體的關系,也就是說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這一原則運用到心理疏導,則必須把學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師生的心理距離就很近,學生就容易接受各種教育影響。管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意思就是要學生親近老師,老師要讓學生有親切感,才能讓學生相信老師所講的道理。這個道理包括了為人處世、學習態度、行為規范等各方面的知識。
(一)談話中的非語言交流的功用:非語言信息指通過表情、身體語言以及語音、語調等方面表達的信息。在疏導過程中始終離不開非語言交流。它傳遞著言語所無法表達的感情因素,比如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調,配合表情信息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非語言信息是感情的真實流露,無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觀察對方內心的窗口,比如我的言語擊中要害時,對方常低著頭、聲音緩慢、音調低沉等;如果對方表面上雖然贊同我的見解,卻顯出不屑一顧的表情,說明我的疏導失敗。在進行心理疏導時,要合理應用非語言功能,面部表情傳遞著大量的非語言信息,其中特別是目光的交流,在對方說話時,直接注視著對方的眼睛,不僅可以觀察對方的表情,而且對方也能從中體會到關切之意。但在教師本身說話時,視線不一定要經常集中在學生的身上,以免對方感到壓抑。手勢、坐姿等身體語言也起著不可多得的功用。作為教師,應該將身體語言融進疏導中,盡量注意表現的舒適自如和身體微向前傾的關注姿勢。音質、音量、音調和言語節奏的變化包含著多種感情。疏導過程中要注意話語流暢、發音抑揚頓挫、變速和停頓,這樣才使聲音富有生氣和感召力。
(二)疏導過程中我經常處于聽的位置。切忌只顧自己說話,不顧對方的反應。以聽為主,一方面使對方情感得到及時宣泄;另一方面,在聽的過程中尋找反饋信息,由對方的言語表達可以判斷其情感和思維模式,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和疏導方案。談話中的傾聽技術還包括對人類非語言信息,如語音、語調的判斷能力,要善于應用自己的“第三只耳朵”才能獲得大量的信息。因此,以聽為主并不是一種消極的技術,而是把握引導談話主題的重要手段。
(三)言語引導的方法:言語誘導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要和對方像朋友聊天一樣,談論不涉及主題的中性問題,如天氣好壞、電視節目等。建立起和諧、輕松的氣氛后,接著就要應用言語誘導的技巧轉入實質性談話。用開放性問題進行提問是最常用的誘導方法。如“為什么你要這樣想?”“以后又發生了什么事?”等含有“什么”“怎么”“為什么”的句子,尋找問題的實質、時間發生的經過和原因等,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快節奏的日常生活,過重壓力下的學業現狀,不可預測的天災人禍,時常相遇的生活困難,撲朔迷離的青春騷動,難以如意的人際交往等各種各樣的矛盾、困惑、疑慮、納悶、壓抑等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失衡。有的突然會一反常態,變得孤僻古怪,與群不合;有的脾氣暴躁,常常頂撞父母和老師,甚至逃學拒讀、離家出走,或出現暴力行為;有的焦慮抑郁,甚至產生悲觀厭世和自殺意念等。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心理疾病患者,三分之一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所以,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心理困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安慰別人或被別人安慰的時候。安慰,是感情的贈予,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醫治心病的良藥。有些學生長年住校,遠離父母和親人,他們都還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當他們出現一些心理疾病時,更需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體貼入微,從被安慰者心理出發,選擇合適的安慰方式,是使安慰產生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在過去的心理疏導工作中,我常采用以下幾種安慰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閑逛式安慰:它對需要放松心境、轉移注意力、一吐為快的同學較為適用。有的同學一怒之下大發脾氣,或者獨自傷神,這時陪他(她)到外面走走,邊走邊敘,邊逛邊聊,可泄其激憤或郁悶的情緒,減輕心理負荷。
(二)聊天式安慰:每個人都和社會上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人之間產生交流與情感。開心時需要與他們人分享,難過時需要他人安慰。而語言交流是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方便方式。他比較適合愛說話,有表現欲望的同學。
(三)書信式安慰:它比較適合于喜歡獨自思考、喜好清靜的同學。人在感情起伏過大的情形下通過書信有時比口頭勸慰更有效,因為書信發生效力的時間長、引起深思的觸點多。
(四)無聲式安慰:它對互相熟悉、互相需要撫慰的人有特定的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在一定時候和特殊場合下,用動作、眼神表示安慰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起到獨特的安慰效果。
總之,心理疏導沒有統一的模式,需要老師在掌握分析學生心理動向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育技巧,充滿愛心和耐心,才能起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