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 陳樹步
(沈陽工程學院招生就業工作處 遼寧沈陽 110136)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應屆畢業生作為就業主力軍,承擔著就業壓力,為更好的引導畢業生深入分析就業形勢,在思政教學中融入就業形勢及相關就業問題,將就業問題融入思政課中,有助于畢業生積極面對就業,培養學生明確就業目標,緩解就業難等問題,同時也可以有效發揮思政教學的良好作用。
思政課程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一門極具時代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教學,目前高校思政教學和就業導向教育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研究還很欠缺,思政教學模式的單一化,使得思政課程難以消化;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將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專業特色相結合融于教學中,圍繞培育和提升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這一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學改革,逐步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特色思政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型本科教學目標與辦學特點決定了,要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體系,引導和帶動整個教學的開展;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漸形成專業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思政課應與其他專業課一樣,在就業導向下開展思政課程。目前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也積極推動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如線上線下課程,社會實踐內容,網絡平臺建設等等,如果思政課程能開展更為廣泛的教學形式,也必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政開放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思政課教學中積極導入就業、創業理念,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中充分了解國內外就業形式與企業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專業素養,更好的實現就業與創業。
發掘思政教學與就業指導教育之間的關聯,就如何提升學生的就業水平為中心話題,開展多樣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特別是思政課的教學實踐部分,打造以就業為導向的特色辦學體系,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課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積極的就業價值取向,加強人才教育的實效性,緩解人才就業困難的局面。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更新。將就業及創業內容融于思政課體系建設中,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教師需要學生充分了解國內外政治與經濟形式,了解現代社會就業面臨的新挑戰與機遇。在畢業生總量增加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壓力的情況下,出現畢業生有也不就和無業可就的情況。具體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國內外就業形勢,制定并加入《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大綱,將傳統的思政課程轉變為新課標下的思政形勢,為學生指引出一條學習與就業相結合的道路。
《形勢與政策》課程開放教學模式搭建。課內實踐教學上,可通過運用企業面試型的模擬教學,將抽象的理論轉為具體的生活工作場景,學生自己設計面試問題并解答等形式;可緊緊圍繞“企業注重個人進取精神還是集體寫作精神”“人生的價值是奉獻還是索取”等社會就業熱點問題進行探討。課外實踐教學上,教師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和鍛煉的引導,利用假期有效安排學生深入社會,走訪以往用人單位,了解市場,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生進行企業實踐,在此過程中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用人的標準,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更好地樹立自己的擇業目標。
《形勢與政策》課程線上搭建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利用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搭建相關《形勢與政策課程》與《就業指導課程》,讓學生能夠更系統的學習課程,了解就業形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外之余回顧課堂內容,并能將就業導向和思政教學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教師具體可添加日常作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等。
綜上所述,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就業導向開放教學模式改革,不僅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也是幫助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切實提高就業實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針對一門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實施舉措,希望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