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快遞業務漸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數量不斷增多的網購消費者推動著快遞服務的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因快遞丟失發生的糾紛也層出不窮。雖然快遞丟失賠償糾紛的解決離不開法律的適用,但我國立法上并沒有對快遞丟失賠償該適用《郵政法》、《合同法》或是《侵權責任法》等其他有關民事法律作出具體規定,侵權責任的定性和賠償數額的認定也因此成為快遞丟失案件的難題。因為法律制度規定不明確、限制賠償條款的效力認定標準不統一、損失賠償范圍界定困難以及請求賠償主體資格的不確定等原因,不同地區審理的同類快遞丟失賠償案件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據調查,因各個地區依據的法律不明確,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限不同,所以在審理同類案件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裁判結果。本文以快遞丟失賠償糾紛為例,研究在網絡購物中快遞丟失后侵權責任及違約責任的認定、法律的適用以及賠償數額,分析法律視角下快遞丟失賠償的解決措施,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有利于快遞行業健康平穩的發展。
關鍵詞:侵權責任;違約責任;法律適用
一、研究背景
電商時代的到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網購的浪潮。網購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極其便利的消費方式,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購傳播也不斷擴大,人們對快遞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快速增長的快遞市場。近年來中國快遞業務量持續增長,由于我國快遞行業發展時間短,業務量大,員工素質較低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快遞行業存在的問題也較多,發生爭議的糾紛量也很大。目前,我國快遞業作為朝陽行業,與國際發達地區的快遞市場相比,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基礎設備仍然不夠完善,快遞遲誤、丟失包裹等情況都在發生,這成為每個消費者都難以形容的傷心歷史。而由于受害者對法律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受害者訴諸法律后得到的判決結果與實際愿望也往往大不相同,使得有些快遞消費者的權益不能得到平等保護。因為快遞服務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據很大比例,快遞問題也漸漸成為我們的日常問題,我們更要重視對快遞丟失問題,快遞丟失問題的處理刻不容緩。
二、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認定
實際上,快遞丟失賠償糾紛主要發生在網絡購物中,一般情況下,相對賣家來說,其與快遞公司簽訂了快遞服務合同,因快遞服務公司的過錯使貨物丟失,即此公司違反了快遞服務合同,其與賣家產生違約責任的雙方主體,應當對賣家承擔違約責任;對買家而言,因為賣家與快遞公司簽訂了快遞服務合同,所以貨物需要由賣家交付給快遞公司,此時貨物的所有權已經轉移至買家,而真實持有貨物的卻是快遞公司,當貨物丟失時,屬于快遞公司侵犯了買家的財產權益,其應當對買家承擔侵權責任。除了上述情況外,還有快遞公司對賣家承擔違約責任,對買家承擔侵權責任的這種情況,以及快遞公司既產生違約責任又產生侵權責任的情況,也就是說,快遞的寄件人與收件人同是一個人或者網絡購物中賣家與快遞公司同是一個主體,這時會發生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賣家與買家之間既有買賣合同又有快遞服務合同,如果快遞丟失,賣家對買家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這時容易發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在快遞丟失賠償的時候,買家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有利于自身的一種追究責任方式。
三、法律適用
(一)違約責任賠償
在快遞丟失賠償案件中,消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將快遞公司告上法庭,快遞公司作為被告時,消費者負有舉證義務,即證明快遞公司未履行快遞服務合同上的義務。因為快遞公司與消費者通常會訂立快遞服務合同,合同通常會涉及到是否對貨物進行保價的條款的簽訂,相對于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貨物來說,快遞公司應依法提醒消費者簽訂保價條款,或者消費者應當告知快遞公司服務者其貨物具有較高價值的情況,當快遞丟失事件發生時,在簽訂了保價條款的情形下,可以請求快遞公司按照合同的規定進行相應的賠償;在未簽訂保價條款的情形下,不同快遞公司依據不同賠償標準按運費的合理倍數進行賠償。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消費者的實際損失數額大于賠償數額的情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合同法》中對違約責任賠償存在限額條款,根據《合同法》第107條和第113條的規定,對于承擔違約責任的快遞公司的賠償數額并非是無限制的,而是通過《合同法》中可預見原則進行限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快遞公司的賠償壓力,但許多快遞公司以此為擋箭牌來抵抗消費者的賠償請求。例如快遞公司在簽訂快遞服務合同時,并沒有提醒消費者對具有重大價值的貨物簽訂保價條款,當貨物丟失后以沒有預見消費者丟失貨物的重大價值為由拒絕賠償消費者實際的數額損失,這種情況顯然對消費者是不公平的,但是目前我國在有關立法上還沒有對此類情況做出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以當消費者選擇追究快遞服務行業的違約責任時,需要承擔賠償數額小于實際損失數額的風險。這也提醒我們,在我國有關快遞法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我們要合理運用現存的法律制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避因法律制度的缺失而帶來的風險。
(二)侵權責任的賠償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追究快遞公司違約責任的情況來說,追究其侵權責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精神的損害賠償。當消費者因對快遞服務合同所含條款認知有限而未簽訂保價條款或者保價條款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的情形下,對于一些具有較高價值以及重大意義的貨物的丟失,消費者可以主張快遞公司對其精神損害進行賠償,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當消費者追究快遞公司侵權責任的時候,其負有列舉證據證明快遞公司有過錯的責任,對于部分通過網購方式進行消費的消費者來說,此種舉證具有一定困難。因為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雖然貨物的所有權隨著消費者的付款行為轉移到其身上,但貨物仍然在快遞公司的實際控制下,在將貨物送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中,消費者只能通過物流情況實時了解貨物情況,對于沒有參與整個運輸過程的消費者來說,舉證快遞公司具有過錯,在客觀上是比較困難的。綜上,應當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賦予快遞公司應承擔的侵權責任,通過法律的規定,使消費者能夠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借此更好的制約快遞公司的行為。
作者簡介:張新蓮(1999.10-),女,漢族,山東臨清人。
項目信息:本文系山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電商時代下我國快遞丟失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是:S20201168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