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瑤
(肇慶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
2015年10 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推動高校轉型,倡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將辦學思路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2016 年肇慶學院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素質高、能力強、善創新”作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大灣區的人才培養也向應用型、復合型轉變,需要更多兼具外語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專門用途英語(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縮寫),是“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電子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國際金融英語、新聞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1]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國內各行業對既精通專業業務又精通英語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因此以傳統通用英語(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的縮寫)為基礎的大學教學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而ESP 教學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極富價值,因而得到教育界尤其是英語教學研究者、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
建構主義最早由皮亞杰提出,其對于教育教學實踐改革有重要意義。關于建構主義教學觀,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引導者,輔助、鼓勵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學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到的知識,因而有效的學習需與情境相結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構建實際的學習環境,并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習。[2]
關于建構主義學習觀,其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而非被動接受知識。在一定情境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借助他人的幫助,比如通過與他人合作等,主動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2]
在建構主義的基礎上,加儂與柯蕾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設計(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簡稱 OCD)的六大元素,及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模版,以幫助教師系統地思考學習設計。OCD 的六大元素為情境、小組、橋梁、任務、展示、反思。[3]
情境:這部分主要是明確主題,闡明目的,以及評估,即回答為什么要讓學生參與這個學習情節,想讓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以及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這三個關鍵問題。
小組:這部分是要解決好學生如何分組、如何分配設備、利用哪些材料問題,讓學生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盡快找尋好自己的位置。
橋梁:即搭建一座橋梁來連接新舊知識。教師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學生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如何揭示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表1
任務:精心構思一項任務,讓學生在參與任務的同時,解決他們預先提出的疑問。學生聽取其他小組的思維活動和操作活動的介紹,會從中獲益。
展示:讓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成果。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示學生思考合作的成果,顯示學生的思維活動和他們所做的工作。
反思:教師利用收集到的有關學生學習的信息,引導對學習的集體描述,比如探討學生介紹的不同作品等,并了解學生的個人看法,著手評述相應的學習;教師會指出重要觀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應自己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單獨反思自己的思維活動,有關學生思維活動的記錄也會為學習提供資料支持,教師可以布置反思報告作為作業,鼓勵學生課后也要積極思考。[3]
肇慶學院中德設計學院從2018-2019 學年第一學期開始,設立了工業設計英語課程,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德合作辦學的前提下,以提升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為目標,實現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力求學生在全英上課背景中,與外教教師自如交流、學習專業知識。此外,工業設計英語的學習,能為學生在畢業后,出國深造亦或是在外企、跨國企業就職,打下良好基礎。
在某一時間點,學生下一階段的專業課程是主題為設計一款門把手的項目課程。因而,為做好銜接,讓學生提前掌握門把手相關詞匯及慣用法表達,筆者應用建構主義學習設計,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務,驅動學生在過程中自主學習,拓展學習。根據工業設計英語的特點、學生需求,筆者在備課前進行了思索,以下是根據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模版,設計的一堂課。希望對于ESP 教學研究與實踐有所助益(表1)。
在實際操作中,筆者發現學生確實在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查閱資料時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在報告寫作方面,也體現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