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松 曹慧霏
關鍵詞電子證據 公證 證據能力 司法訴訟 應用
在信息化社會的司法訴訟實踐中,對于電子證據的證據能力的判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司法確認節點。尤其是信息化社會在從壹代數字社會到貳代AI社會縱深快速發展過程中,電子文件大有替代傳統紙質文件的可能。
基于此,本文將在填補電子證據證據能力認定這一司法確認節點上,結合傳統的公證應用,通過交叉的司法公證,推動電子證據的證據能力的司法確認,減輕司法審判的壓力,提高電子證據能力的司法確認效率,推動當下的司法訴訟實踐與時俱進。
信息化社會,電子證據無所不在,司法確認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更是迫在眉睫,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公證應用,現實而緊迫。
一、電子證據
傳統司法訴訟實踐中,任何當事人以數字形式向法庭提供的證據信息都屬于電子證據的范疇。
在信息化社會當中,信息傳遞和事實記錄已經以電子文件為主。在現實當中,一旦出現糾紛,電子文件就成了主要的證據。研究電子證據,是當下司法訴訟實踐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電子證據,英文簡稱為Digital Evidence,中文的定義為:來源于電子技術,通過數字化形態存在于磁盤介質、光盤介質、存儲卡、手機硬盤等所有的電子設備,其表現的內容與存儲載體可以分離,且可以通過復制粘貼到其他電子載體的電子文件。電子證據表現有以下幾個特性:數字化存在、不固定特定載體以及存在的可復制性。現有的電子證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計算機文件、影音文件、手機短信等。
當下司法訴訟實踐當中,電子證據的有以下幾類:以電子傳真資料、手機錄音、手機短信、微信等形式存在的與電子通信相關的證據類別;以計算機文件、電子郵件、QQ聊天記錄等形式存在的與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相關的證據類別;與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等相關的一些信息類相關的證據類別。
二、電子證據的證據能力
在司法訴訟實踐當中,電子文件要想成為電子證據,需要經過審判庭的司法確認。而對于電子證據的司法確認,在沒有公證介入的前提下,完全取決于審判庭的自由裁量權。而基于審判庭的自由裁量權,也對電子文件能否成為電子證據出現了不確定性。審判法官的自由心證確認電子文件成為電子證據,是當下司法訟訴實踐的證據障礙。
如何確認電子文件的證據能力,認可電子文件成為電子證據,在當下的司法應用中存在著不同的爭議。對于電子文件演化成為電子證據,其核心也是證據。對于此類證據,審判法官基于自由裁量的原則而生的證據是否可采性,肯定有別于傳統證據的可采性,特別是考慮電子證據的可采性,即采納電子證據的有證據能力,按照現有的證據可采規則,是當下關于電子證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事宜。
三、公證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按照法定程序對于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作為我們國家司法制度的強有力組成部門,是國家預防糾紛、維護法制、鞏固法律秩序的一種司法手段。
司法公證是對于民事爭議當中的法律行為、法律文書、法律事實等真實存在性和合法合規性進行司法認可的一種司法手段,簡而言之就是對于存在于法律過程當中的行為或者事實進行基于國家司法公信力的司法真實存在性等的司法確認制度。
經過司法公證過的事實或者行為,在訴訟中審判庭可以直接確認為證據,即具有國家司法公信力的證據能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相關法條,第三十六條: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除外;第三十七條:對經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并載明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從這一點看,經過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民事法律事實,法院直接認為公證文書具備證據能力,從而略過需要審判法官自由心證的裁量民事法律行為或者民事法律事實是否具備充當證據的能力,直接基于公證的事實真實性使然公證文書具備證據能力,從而直接采信公證文書。
同時法條中也明確出了在執行中,對于經過公證的債權文書,同樣可以由國家司法公信力確認的強制執行力,在執行階段,當事人基于經過公證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債權文書,法院可以直接采信公證文書,直接強制執行被申請人財產。
釋然明示,公證是體現的國家司法公信力,通過公證手段,可以使民事行為具備法律的確認性和真實性。公證在國家司法體系中作用巨大。
四、電子證據的公證
(一)電子證據為何要公證
在信息化社會,電子文件的縱橫交流,導致商務活動中出現大量的無紙化交流,即電子文件。有溝通就有矛盾,伴隨著現代司法制度建設的推進,呈現在審判庭的證據不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證據,根由大量存儲在電子載體的點文件類證據。如何判斷此類電子文件的證據力,從國內外司法界來看,都遵循著電子證據也是證據,在和實物證據同類對待的同時,基于電子證據本身的特性,需要加以甄別真偽進而是否具有可采性,在沒有通過其他國家司法公信力進行背書的情況下,審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充當了電子文件是否具有證據力的真實判斷。在發展的司法訴訟實踐中,為了更大限度的體現國家公信力,減少審判法官自由心證的自由裁量,推動電子證據經過公證后提交審判法庭電子證據的公證文書作為證據,直接賦予審判法官的電子證據證據力的才行,能夠推動電子證據迅速成為證據,具備能夠被采信的證據能力。
(二)電子證據怎么公證
電子證據能否被認為具備證據能力,主要分析甄別它與待證事實之間是否有相應的真實聯系,在表現形式上是否真實,在電子文件的生成和保存等相應的節點是否合規合法合理性。
電子證據來源于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而計算機信息系統本身能夠被攻擊,電子文件能夠被篡改且能夠被消滅痕跡的特性,導致判斷電子證據的證據能力即認定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對于司法訴訟實踐來說,具備重要意義。
推動電子證據的公證,就是確認電子證據的真實性,通過公證手段公證電子證據,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電子證據的公正性和客觀存在性
電子證據本身的電子技術特性決定了電子證據的物質客觀性,電子證據產生的過程來源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運行,在電子設備運行的狀態下,通過電子設備自身的計算能力,電子文件的編寫、發送、保存以及存儲過程“無人工”痕跡,從這一點來看,電子文件作為電子證據本身具備公正和客觀性。作為國家公信力的公證,就是要還原電子證據的基礎公正客觀性。
2.電子證據的高技術高科技性
認同電子文件作為電子證據存在,就要認同電子證據的高技術高科技性。電子證據離開計算機信息系統,沒有任何可視物質性的保存。而巨大內容存儲容量的存在,很多環節也不允許將電子證據原始存在介質運送到法庭上。在這個方面,作為國家公信力的公證,就是在公證自身高技術專業性的基礎上,能夠向法庭提供電子證據能夠具有證據能力的國家公信力保障,推動審判法官直接通過公證文書對于電子證據的采信。
3.電子證據的多樣存在性、脆弱易損性
相對于傳統實物證據,電子證據存儲在計算機信息系統載體中,表現出來的形式多樣,有音頻、視頻、文字、圖像、動畫以及諸多環節的結合;同樣,電子證據本身無實物,它的存儲依賴于電子設備,一旦電子設備毀損滅失,則電子證據也會消失,從而造成了點整證據的脆弱存儲和容易毀損滅失的特性。作為國家公信力的公證,就是通過公證文書來替代電子證據的多樣存在和脆弱易損,能夠將多樣存在脆弱易損的電子證據替代為公證文書呈現給審判法庭進而直接予以采信。
4.電子證據本身的人為性
電子證據拉源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它的陳勝過程依賴于計算機信息系統,作為一種工具,計算機信息系統能夠被篡改和被破壞,同樣,導致電子證據也會被人為的篡改和破壞。還原電子證據本來面目,就是去掉電子證據的人為性。作為國家公信力的公證,就是通過公證來還原電子證據的原始狀態和過程,推動電子證據作為證據的客觀性和無人為性,還原電子證據客觀存在,推動電子證據被審判法庭予以采信。
(三)電子證據公證后的司法地位
經過國家公信力的公證機關公證過的電子證據,直接具備了審判法庭予以采信的證據能力。
經過公證的電子證據,呈現給審判法庭的公證文書,會被審判法法官直接予以采信。從司法訴訟實踐來看,不僅是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伴隨著現代司法制度的縱深發展,刑事訴訟也大量采信電子證據的公證文書。
電子證據公證,經過公證的電子證據具備證據力,是當下司法訴訟實踐過程中不可繞過的節點,采信電子證據,更是應該依附于公家公信力的公證手段,公證電子證據的真實存在性,轉化電子證據為公證文書,提高現代司法審判的效率性和公正性。
五、公證電子證據的意義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摩爾定律的規范指引下,整個世界迅速的演變成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實物和虛擬在互相穿梭,人際交往虛擬大于實物,由此,大量的產生彼此的電子文件。
有人的地方就有訴訟,訴訟結果的判斷需要相對人彼此的證據,信息社會,電子文件成為證據具備被審判法庭的采信是對于發展的訴訟法的考量。
在沒有具體到對于電子證據采信的法律應用上,通過變通的方法經由國家公信力的公證手段對于電子文件的公證,推動電子證據現形為公證文書被審判法庭采信是必要的。
公證電子證據,同時也是對于電子證據能夠被法律實行化和確認化的必經之路。具備國家司法公信力的公證手段,在電子證據具備證據能力這個司法節點上,必然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六、期待
在現代司法訴訟實踐當中,與時俱進的通過國家公信力公證手段采信電子證據作為證據,推動現代司法訴訟制度改革,具備劃時代意義。電子證據的司法公證,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