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紅
摘 要:本文將以傳統文化為宏觀視角,以主題活動的設計和開展為切入點,立足于幼兒園的發展和建設,闡述當下幼兒園主題活動在創辦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列舉出傳統文化同幼兒園主題活動相結合的方法與措施,以期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 幼兒園活動 主題設計 融合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33
在文化建設和教育發展不斷結合的大背景下,國家在宏觀上對學校教學的要求相較于以往而言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和轉變,除了注重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引進之外,更加強調對民族精神與優秀思想的傳承,這種變化也給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思路和方向。而幼兒園作為培養兒童感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在主題活動的設計上,要尤為強調與傳統文化的巧妙融合。
一、當下幼兒園主題活動建設情況分析
1.明顯的同質化和復刻化
首先,教師在設計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過程中,顯露出了明顯的同質化和復刻化特點,他們過于強調帶領學生認識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過于重視形式上的吸引力,并沒有深入挖掘內容的設計和調整。盡管這類主題活動的開展,會在表面上十分光鮮,但內里卻始終是一具空殼,并不能真正讓兒童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反而會讓他們在重復性的光鮮中感到審美疲勞,喪失對主題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換句話講,許多教師過于強調對新啟元素的融合,從而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借鑒,他們并沒有真正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導致當今社會的兒童對傳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理念全然不知,這并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的主流趨勢。
2.忽視了解放兒童的天性
其次,教師在舉辦主題活動的時候,忽略了解放兒童的天性。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年齡較小,他們的思想和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著自己的潛意識,對教師的依賴性也十分明顯。部分教師過分干預兒童的主題活動,強行將自己成人化的思想灌輸到幼兒的腦海中,直接代替兒童進行探索實踐,代替他們進行游戲。并且,部分教師制定的活動規則和游戲規則不能完全被兒童所理解,那些規則和標準更像是為教師自己設定的,這就會讓兒童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逃避心理,他們會喪失嘗試的勇氣和信心。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根源便在于教師沒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內心的需求和期待,傷害了幼兒的主觀情緒,也降低了他們對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3.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理解不透徹
最后,仍舊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和宣傳意義,他們在主題活動設計的時候,僅僅是把一些傳統節日的元素融入進去,然后帶領兒童簡單做一些傳統節日的游戲,或者是準備一些傳統節日的素材,整體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形式主義色彩,并沒有真正傳授給兒童傳統節日的知識和歷史。與此同時,當傳統節日和主題活動開展在同一天時,教師沒有認真規劃好主題活動的方向,導致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明顯的無序化特點,這種做法反而會造成傳統文化資源的大量浪費,不能發揮出文化教育兒童的有效作用。
二、就傳統文化和主題活動相融合的措施探討
1.提高融合的目的性
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必須要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只有這樣才可以帶領全體師生去朝著同一方向共同邁進,主題活動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活動的主題和方向,在正式開始之前,應當制定好各種實踐活動的計劃和方案,包括主題活動的具體形式、主題活動開展的區域、參與的人數、班級的分配、教師區域的劃分等等,這些都與群體和地點息息相關。提高融合的目的性,制定出詳細的規劃和方案,可以避免出現群體走散的問題,也可以讓幼兒帶著目的去玩耍,而不是毫無章法,毫無方向地參與。除此之外,教師也必須要在活動中帶著目的和方向去觀察幼兒,對重點的主題活動和游戲活動要加強監督,分析幼兒在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出詳細的方案進行引導,確保活動開展的有序性和順序性,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樂趣和體驗感。
2.分析幼兒成長特點
筆者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過,處于幼兒園時期的兒童年齡較小,他們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發展都尚不完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被幼兒接受和吸收,也不是所有類型的主題活動都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期待和生理特點。對此,教師就需要對傳統活動的元素進行篩選和辨別,搜集多樣化的優秀文化資源和要素,立足于兒童的興趣和價值取向,總結出那些能夠吸引學生的信息,然后融入到相應的主題活動中去。并且,教師也應當盡可能拓展主題活動的形式,打造出平等且和諧的活動環境和氛圍,通過多種渠道、多個領域,實現文化與活動的深度結合。例如,體育的主題活動就可與民間的傳統游戲相融合,語言類的主題活動就可以與民間的文學,如童話、神話、古詩詞等等相結合,音樂類的主題活動就可以與民間藝術,如民間音樂和京劇相結合,科學類的主題活動就可以與民間的益智類小游戲相結合。總而言之,傳統文化與主題活動的融合,應當結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歷,從現實出發,最終回歸現實。
3.明確角色劃分
盡管幼兒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但他們也終歸都是意志和心理獨立發展的個體,因此彼此之間也必然存在一些區別和差異,他們對外界的需求也會存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必須要做到因時制宜和因材施教,制定出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在開展古建筑觀察這一活動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兒童了解傳統的物質文化,讓他們領略先輩的智慧與才華。對此,教師就可以把塔形建筑物作為例子,讓兒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眼中所認為的塔形建筑物表現出來。此時,不同的幼兒所想出的表現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會用繪畫的形式把建筑物表現出來,有的會用堆積木的方式表現出來,也有的會通過堆沙子表現出來。盡管幼兒選擇的了解方式有所差異,但這些都體現出了主題活動的教育意義,而教師帶領他們探究傳統,也激發出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幼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成為他們的支配者,要給幼兒留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華的空間。
4.探索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優秀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傳承民族風俗和民族氣節的重要基礎,所以可以作為主題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考和借鑒。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中秋節入手。中秋節是興起于唐代的節日,也是中華兒女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古時,中秋節就有吃月餅、賞月、家人團圓的各種習俗,并且這些習俗已經流傳了千年,至今仍保持著古時的韻味。對此,教師就可以根據中秋節的基本習俗,來為幼兒開展主題活動。幼兒園可以向幼兒的家長發出邀請,讓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在學校內制作月餅,創造出家長和小朋友共處的時間和機會,而幼兒在家長的引導下,也會了解一些做月餅的步驟和程序,收獲更多有關中秋節的知識。
5.吸收民族藝術
中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歷史大國,每一個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文化藝術,在這其中,民族舞蹈就是較為突出的一種藝術種類,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所以,教師就可以將民族舞蹈引入到主題活動的創辦中,選擇一些較為簡單易學,但又頗具民族風味的舞蹈,讓幼兒進行學習和模仿。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他們介紹這些舞蹈所代表的民族,介紹民族的歷史和舞蹈的發展過程,讓幼兒在實踐中了解更加豐富的民族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和思維,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增強文化底蘊。
總之,持續性推動傳統文化與主題活動的融合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不僅是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策,也是提高幼兒園教育水準的有效措施。本文從目標確立、主體性分析、角色劃分、節日探究、藝術學習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主題活動融合的方法,整體上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能夠解決幼兒園主題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為教師教學的參考。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抉擇,仍舊需要教師盡可能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做到且行且思。
參考文獻
[1] 白璐《淺談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主題活動的巧妙融合》,《學周刊》2019年第14期。
[2] 宋潔《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良好結合》,《新課程(綜合版)》 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