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維
摘 要:近年來,中學語文教育水平獲得了顯著提升。語文教學不應當只是單一地注重詞匯教學和基礎知識教學,還應當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諸多有價值的內容,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的融合能夠發揮對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的引領作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積極促進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之間的融合,不僅能夠有效促進教學水平的進步,同時也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路徑,旨在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高質、高效提供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教育 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1.008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水平也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獲得了顯著的提升。傳統的語文教學工作被局限于課本之中,教學的形式和教學的內容都較為單一,學生承擔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的教學難度也普遍較高,語文學科教學工作應當發揮的作用未能充分地展現出來。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部門積極倡導將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以傳統文化傳承引領語文教育工作的開展,以語文教育工作開啟傳統文化傳承的大門。在下文中,我們就對初中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有效的建議。
一、發掘教材潛在內容,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就目前情況來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教材并非與傳統文化毫無關聯,反而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學工作之所以未能與傳統文化弘揚進行有機結合,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和學生都未能對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予以足夠的重視。教師在講解時一帶而過或未曾提及,學生在學習時也并未將傳統文化知識的領悟視為學習的重點,這等同于切斷了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中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發掘課本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尋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樹立清晰明確的教材目標,讓學生在靈活掌握語文知識內容的基礎之上,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舉例來說,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香菱學詩》一課,源自于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結合原著中的故事情節,香菱在作詩方面不似黛玉、寶釵般才華橫溢,手到擒來,但香菱在做事方面十分勤奮,為了作詩“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在斟酌詩詞中的字句時,更是耳不旁聽、目不斜視,甚至在夢中還在苦志學詩。這樣勤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初中生學習。另外,在《香菱學詩》一課中還涉及許多經典的古詩詞,這些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精巧,描繪自然,其背后蘊含的詩詞文化也值得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討。教師還可以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之上,與學生共同分享《紅樓夢》中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篇目,激發學生對于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經典名著的良好習慣,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名著故事了解時代背景、感受文化風貌。對于學生來說,探尋課本知識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正如同一個“尋寶”的過程,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所領會的傳統文化精神遠比教師采取“填鴨式”教學滲透的精神更具影響力。
二、靈活運用科學技術,穩步推進教學目標
在現代化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已經被較為廣泛地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的進程當中,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靈活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所具備的優勢,使教學知識與傳統文化內容能夠以更加直觀、多樣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傳統的語文學科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師和學生都圍繞著課本獲取知識內容,不僅教學面較為狹窄,而且教學形式較為枯燥。從學生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難以吸引其注意力,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有所下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質量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能夠將單一的知識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出來。舉例來說,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中的古詩《登岳陽樓》時,教師可以提前搜集與岳陽樓相關的圖片和視頻,以課程導入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強化學生對于岳陽樓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環節當中,帶領學生欣賞岳陽樓的壯闊景色。同時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當中,提高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能力。同樣的,在進行《岳陽樓記》一課的講解時同樣可以采取此類方式,學生在觀看與岳陽樓相關的景觀圖片時,也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時的境況,從而更加深入領悟文章情感。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未必要采取固有化的模式,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學科之間的融合也未必要局限于某種條框之內,借助現代化技術豐富語文學科的教學形式,充分展現傳統文化內涵,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挖掘傳統文化內核,同時也能夠使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為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三、調整原有教學方式,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在傳統語文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所運用的語文教學方法多是圍繞著應試教學的需求進行的。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背誦更多的詩詞古文,以便在后續的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種落后的教學形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奠定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但想要提升教學質量,還需要我們不斷改進教學形式,順應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需求,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拓路徑,從而有效促進語文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的《莊子》兩則故事的教學為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要求學生能夠在熟讀文章的基礎之上,掌握文章當中的實詞和虛詞,領悟故事寓意。在進行《惠子相梁》部分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部探討文章當中的鹓鶵、腐鼠以及鴟各自比喻什么內容,通過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根據課文下方的注釋完成自主翻譯,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能引領學生深入發掘文章背后的內涵。鹓鶵象征著如莊子一般淡泊名利、志趣高雅的君子,鴟象征著如惠子一般只關注名利、不注重情義的小人,腐鼠則象征著迷惑人心、誘人誤入歧途的功名利祿。學生們在分析這些問題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明白深刻的道理,同時也能夠了解道家思想,感受不同類型學派所具備的獨特魅力。
綜上所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積極主動肩負起來的責任。在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影響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很少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文化傳承的壓力與日俱增,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問題重重。為了更好地滿足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求,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文化底蘊,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到初中語文課堂當中,通過發掘教材潛在內容、靈活運用科學技術、調整原有教學方式等有效方法,形成更加完備的教學體系,帶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將所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內容應用于下一階段的學習當中,引領學生更加深入的領悟初中語文學科的魅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尋求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融合方法,探求行之有效的融合形式,提高教學工作水平,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科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傅秋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年第13期。
[2] 胡敏寧《高中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思考》,《作家天地》2019年第20期。
[3] 秦菁菁《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19年第33期。
[4] 李芯《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