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萍
摘 要: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特別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在很久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中就出現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等相關內容,到殷周奴隸主統治的時代,音樂文化相對來說已經比較發達,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中,音樂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達到了比較成熟完善的程度,與我國的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緊密聯系。在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融入之下,使兩者互相促進,不斷融合,進而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優勢,在我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等相關內容。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 傳統文化 關系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1.028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民族音樂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民族音樂也正是來自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獨特的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所以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需要著重把握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以此為基準,牢牢把握這樣的抓手,這樣才能促進中國民族音樂實現創新的發展,使兩者能夠不斷地創新和融合,并且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和創新效果。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主要內容
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包括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具體來說,宮廷音樂主要指的是某些比較典制化的音樂,例如各地不同的祭祀樂、凱歌樂、朝會樂等相關內容;另外一部分是娛樂性的音樂形式,例如,筵宴樂、行幸樂。這兩種音樂類型,充分表明宮廷貴族文化的相關側面,主要體現在皇權之上的自我形象塑造,另外一種就是貴族階層的一種精神享樂需求。
文人音樂主要指的是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等等。它與書、繪畫、詩詞等相關形式形成了我國傳統畫中特有的文人文化,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琴,然后是棋、書、畫。古琴音樂這種類型所崇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加關注超凡脫俗,有著比較典型的浪漫色彩,呈現的是一種“清、幽、淡、遠”。這種音樂類型與封建社會的中庸思想是十分吻合的,因此在古人的思想追求中也成為修身養性、對人格進行塑造的重要手段。
宗教音樂所呈現出的是我國宗教信仰中的多元化豐富化的特點,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薩滿教等相關類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宗教音樂呈現出獨具特點的個性化特色。隨著外來宗教的影響和外來音樂以及樂器的進一步融合,使本土音樂呈現出多元化豐富化的特色,與之前比較濃厚的民間風格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宗教音樂更加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時越來越呈現出儀式化的特點。
民間音樂涉及的內容眾多,以綜合藝術為主要內容,涉及多種類型的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等一系列相關內容,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是特別獨特的存在。它以獨特的民間音樂形式,在題材、形式、內容、風格等相關方面,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
二、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民族音樂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它和傳統文化共同發展、互相聯系,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可以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同步推進、共創輝煌。例如,我國的古詩詞中就含有特別優美且抑揚頓挫的聲調和音樂,在平仄的交錯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音樂韻韻律之美。不同詩詞之間所呈現出的長短句組合,通過相關格律的運用也有著音樂節奏之美。在我國的書法作品中,這種類型的書法形式都體現出一種十分強勁的且有不同韻味的律動感,而這些律動也正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集中體現,對其進行深入地觀察和探究,也可以看出它所體現的是一種音樂的靈感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清晰的線條、造型,清淡的色調意境,呈現出的也是音樂的流動美感和韻律的美妙。另外,在中國的舞蹈、戲劇等方面和音樂有著至關重要的緊密聯系,相關內容和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樣能夠形成綜合性的藝術體驗,是一種讓人更加耳目一新,而且系統完整的藝術類型。
通過剖析能夠明確,在藝術性、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呈現出顯著的特色。同時也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和影子,它所折射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和內在底蘊,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所以要想在真正意義上理解和創新發展中國民族音樂,就需要充分把握中國文化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在底蘊,對其深刻內涵有充分的認知,并對其進行不斷繼承弘揚和發展,這樣才能使兩者實現更加有效的融合,體現出全新的韻味。
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它有自身獨特的功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獨一無二的作用和價值。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同時針對人內心的體驗和感受也充分尊重,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產生之初,正是來源于人心對于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記》)古人認為“音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音樂不僅是人們對于大千世界有相對應的感悟而生成。同時,它也能夠針對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心進行相對應的調整和完善,使人的情緒能夠得到安撫,這樣能夠確保人與自然人與這個世界或者人與人之間能夠達到一種平衡協調的狀態,保持世界的安定和和諧。“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歐陽文忠全集》)更加關注封建社會的道德要求,儒家文化通過中國民族音樂的形式對理想的人格進行塑造,通過這樣的方法進一步倡導儒家學說中的仁的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就認為人的修養完善過程中需要音樂的融合,只有通過民族音樂的有效協調和融合,這樣才能確保人的身心健康茁壯的發展,對于這個世界有相應的貢獻,從而協調內心,使人與這個世界能夠實現協調一致。孔子對《關雎》就特別贊賞,認為其中包含著和平寧靜的美感,體現的是一種悠遠的意境。孔子曰:“《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而對激烈抗爭的鄭國民間音樂卻持著強烈的反對的聲音。孔子曰:“放鄭聲,鄭聲淫。”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傳統的建筑藝術也是特別典型的代表,在其中傳統建筑藝術有著十分顯著的音樂線條造型,因此也被稱之為凝固的音樂。在建筑過程中充分融合音樂的元素是相關的內容,能夠得到有效協調,不斷的融合完善,這樣能夠形成一種和諧協調之美。中國古代戲曲家王驥德在其《曲律》中曾經形象地把音樂作曲和建筑物的構造進行相對應的聯系,體現兩者的相似性,通過建筑藝術和音樂的共同特點進行提取和描述,這樣能夠呈現出兩者的和諧統一的效果。在兩者的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則,對不同地區的建筑和不同的民族特色而言,所呈現出的建筑風格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性。因為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有著顯著的差異性,所以在中國的民族音樂中,所涉及的各類方言和音樂特色的應用也形成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由此能夠明顯看出,在傳統文化中,音樂藝術和建筑藝術都是其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藝術性的重要縮影。
三、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的融合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在傳統文化中,中國民族音樂是其中關鍵性的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中有眾多內容都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和深刻內涵。因此,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分體現其特色和深刻內涵,進而促進中國民族音樂實現更加良好的發展,使兩者能夠實現更加深層次融合,不斷地創新和改進,使其呈現出創新的效果。中國民族音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也注入全新的血液,使其更具備音樂的線條和韻律。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把音樂當作一種技能性、技巧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欣賞的眼光使其具備全新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總而言之,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看出,在當前的時代發展背景下,要針對兩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通過中國民族音樂來深刻理解中國的藝術精神,并且把握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理解文化精神,兩者能夠互相促進,進而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文《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之我見》,《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2]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3] 藍善管、建華錢《中國音樂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