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匯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傳承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促進學生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新時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要重視融入傳統文化,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基因,基于情感的、互動的、實踐的方式推動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在文化熏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內容的不斷突破創新。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以及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式,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創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合作措施 課堂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05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通過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并且促進學生主動把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實踐結合起來,基于傳統文化鍛煉言語表達能力、語言思維意識和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小學語文綜合素養。
一、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1.弘揚傳統文化
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深刻感知、體會和品味傳統文化現象,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對學生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接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意義重大。
2.積累語文知識
融入傳統文化的語文教學有助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一方面,借助傳統文化講解漢字和古詩詞等,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優化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融入傳統文化的語文教學深刻揭示了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學生長期記憶語文知識,并且能夠達到活學活用效果,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
3.提高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成長需要一個實踐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需要組織開展豐富的閱讀、觀察、練習等實踐活動。融入傳統文化語文教學具有直觀的情境,有趣味性探究任務,學生可以在該環境中進行語文能力的練習,進行合作互動學習,可以在師生互動中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二、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1.課上傳統文化滲透活動
課上傳統文化滲透活動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可以挖掘課文涉及傳統文化現象的字詞、古詩、語句、事例等,然后由教師運用多媒體補充相關教學內容,通過視頻的方式給學生呈現教學素材,或者提問學生一些相關的現象,讓學生在主題性、直觀性、實踐性較強的氛圍里充分感受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思想理念的熏陶,并且達到深化理解課文,賦予語文技能鍛煉空間,促進學生進行言語表達訓練,以及達到升華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效果。
2.課下趣味性的實踐活動
課上與課下緊密聯系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在課上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基礎上還要組織開展課下教學實踐活動,通過趣味性的課外探究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投入語文學習實踐。首先,教師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觀察,引導學生體會、品味和分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其次,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查詢傳統文化,深化理解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第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參與一些主題博物館、紀念館等,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參與學習實踐,達到提高學生文化辨識力的效果。基于學生的課下感知開展語文課堂的展示活動,讓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展朗讀活動、演講活動,或者進行寫作實踐練習,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重要意義。
3.高度重視課外閱讀活動
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還要開展豐富的閱讀實踐,促進學生通過閱讀來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例如,從課內閱讀出發,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同主題、同寫作方式、同作家的作品。教師還可以開展具有傳統文化內容的導讀活動,通過視頻演示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閱讀興趣,進一步通過閱讀讓學生體會孝老愛親、講究誠信、認識自然、感受傳統文化遺產等主題思想。教師應當從小學生的身心年齡特征出發,引導小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小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知識,達到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教學效果。
三、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1.運用古詩詞等開展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涉及漢字教學、古詩詞教學、成語故事等,這些內容可以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傳統文化熏陶。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漢字滲透傳統文化,通過漢字造字法等演示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理解一些傳統文化現象。其次,可以通過古詩詞等滲透一些典故,促進學生體會古人智慧,以及感受古詩詞的藝術審美屬性,并且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熏陶的效果。例如,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山水類、田園類、贈別類,這些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熏陶。此外,語文教材中還有大量的成語故事,以及古代名家人物傳記等作品,這些內容都可以用于挖掘傳統文化因素,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熏陶,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效果。在這些教學中可以組織開展誦讀活動,也可以組織趣味性的表演活動,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達到進一步優化學生思想理念和情感內涵的效果。
2.融入傳統技藝學習活動
傳統技藝形式豐富、別具特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藝術性和文化屬性。小學語文課本中介紹了大量的傳統技藝,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課文《伯牙鼓琴》《口技》《雕鳳凰》《趙州橋》等篇章,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對學生有深刻影響,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滲透傳統文化,為學生展示傳統文化現象,以及組織開展課堂內外的傳統文化實踐,讓學生關注傳統文化,自主進行相關內容探究,形成更加濃厚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了解現代與古代的區別,提升學生審美體驗,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3.借助傳統節日進行教學
傳統文化與生活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加強學生對民族民俗文化的認知,還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運用傳統節日。例如,通過重陽節展示中華民族敬老尊老傳統,促進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還可以展示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對同一節日的習俗,例如,組織學生直接參與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節、中秋節等節日文化活動。通過撰寫楹聯、賽詩會、猜燈謎等具有文學性的活動認識傳統節日,并且達到文化熏陶的效果。為了促進學生深化學習語文知識,還可以借助課文滲透有關中秋節等主題內容,既促進學生加強課文內容的認知,又能向學生展示獨特的文化習俗,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民族文化活動實踐,調動學生內在情感,激發學生表達欲望。例如,把《明月何皎皎》《月下獨酌》《關山月》等作品串聯起來,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中秋節蘊含的思想情感,以及相關文化理念。
4.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活動
融入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還要促進學生主動地了解、調研和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實踐。我國各地的民族文化現象豐富,地方傳統文化現象較多,各地都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形式和風俗習慣等。加上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豐富性,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文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傳統文化現象,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綜合實踐課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調研傳統文化現象。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多個小組,讓學生調查民間風俗,考察歷史名人,以及了解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向家中長輩請教節慶傳統民俗等,然后由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并且對傳統文化現象進行梳理總結,最后開展課堂展示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素材,為學生寫作練習等奠定良好基礎。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緊密聯系,建立在一系列主題性、趣味性、實踐性教學當中。教師還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合理組織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把握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創新語文教學活動方式,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感知、運用和參與傳統文化,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傳統文化教學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麗靜《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探究》,《漢字文化》2020年第6期。
[2] 張言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對策》,《當代教研論叢》2020年第3期。
[3] 張艷《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新課程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