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英
摘 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通過節奏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性格特點較為活潑,對于鮮明的節奏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師就可以通過進行節奏的引導和把握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音樂并且學習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小學音樂教學的高效性。本文以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來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 節奏教學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29
“雅慧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念之一,單從字面解釋,“雅”者為:正的,合乎規范的,見“雅道”;“慧”者為:“智慧,聰明”。但是,我們在小學低段開展的“雅慧文化”音樂教學實驗,并不僅僅局限于“雅慧文化”的字面意思,而是在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基礎上,解決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節奏的恐懼感。我們通過“雅慧文化”教育,使小學生能夠在包容吸收中西方先進音樂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更加容易地接近節奏藝術;并能夠使學生們在更加快樂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發展“愛國情懷”以及“文化自信”;從而最終全面提升小學低段音樂教學質量,讓學生們“愛上音樂”“樂于音樂”。
一、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教學引導
由于小學生性格特點較為活潑愛動,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具有幽默性的肢體動作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借助音樂的結構性通過節奏教學結合肢體語言,使節奏更加明顯,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把握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拓展和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學生能夠在探索當中進行有效的思考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強小學音樂教學的感染力。此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關于京劇、戲曲方面的藝術形式,讓學生在感受表演者肢體語言的同時,感受樂曲的節奏特征,促使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元素的特征。
在高年級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確立音樂教學目標,不應僅培養學生對音樂理論的理解,更應強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如在理解切分音符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就會存在理解困難的現象。此時,教師可針對性選取節奏特點明顯的音樂形式,促使學生明白如何在生活中使用音樂。同時,教師還應當將音樂與語言相結合,誘導學生們利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學習音樂理論,并對其進行模仿。比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鄉愁》一文,引導學生體會朗誦過程中的平仄規律。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肢體語言的形式表現出各個字的節奏特征,在趣味訓練的過程中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也能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交互空間。
二、通過歌詞來進行教學引導
由于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具有豐富的美感,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的過程當中,要使學生學會感悟音樂,并且進行有效思考和探索。教師也可以借助音樂當中的歌詞,增強學生的節奏感,使學生能夠學會哼唱,對音樂節奏進行有效練習。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使音樂節奏與音樂歌詞能夠顯示在多媒體之上,從而引導小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練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奏感,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學生能夠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當中,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例如教師可向學生們展示古詩詞中的音樂,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讓學生在感受聆聽音樂的同時學習古詩詞。
教師還可引入宣傳口號,如“我愛你,中國”。其中,該口號的重點是“我愛你”,教師可突出這幾個字的魅力,展示出當今中國的發展形勢,尤其是可融入生活中的常見元素,如展示出歌曲中的抑揚頓挫,從而加深學生們對音樂旋律的感知能力。實際引入過程中,教師可展示出常見“四二”節拍的知識,同時展現出“四三”“四四”拍的歌詞,如播放《祖國萬歲》凸顯“四三拍”節奏特征;又如可播放《彎彎的月亮》中的歌詞,引導學生們在感受過程中發現節拍之間的不同。通過這一形式的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節拍的理解。
三、通過對節奏的創編來進行教學引導
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積極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對音樂更好地進行學習和探索。教師通過創編節奏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感悟和思考,能夠有效提高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唱片當中進行音樂的體會和把握,幫助學生更好了解音樂,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教師也要在教學當中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學生能夠在音樂課上進行主動創新和節奏的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音樂教學能夠更加高效。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表現京劇藝術,尤其是注意該藝術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的表現方式,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意識,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思想的認知。
因此,加強對音樂節奏的匯編教育,可加強學生們根據樂器對不同音調、不同音色的音符節奏進行學習與理解,有利于讓學生們明白二分、四分、八分等音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時值表現。但是,這一知識點的難度相對較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無法分清音樂符號的區別。這時,教師可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們聆聽不同樂器的音律特點,然后向學生們說明如何區分音樂旋律的節奏強弱,誘導學生們快速融入音樂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該過程進行時,教師需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制定階段性的教育計劃,引導學生們在針對性訓練中進行理解記憶。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將信息化技術應用至實際教學中,促使整體教學模式更加形象化,也能激發學生對節奏的感知與體驗。同時,教師應加強形象記憶教學的強度,側重于凸顯學習氛圍,也能在合理的引導中培養學生對節奏理論的認知度。最后,教師還可講述京劇藝術中對各傳統文化元素的表現特點,同時向學生們展示出不同元素的節奏特點,促使學生們逐漸明白各文化元素的魅力所在。
四、通過打擊樂器進行教學引導
由于小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對實踐性活動比較感興趣。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當中,引導學生對打擊樂器進行了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小學生能夠在打擊模仿的過程當中更好地對節奏進行把握和感知。教師也可以在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展現出如大鼓、編鐘等打擊樂器的表現方法,讓學生感受不同樂器的音律、音色等內容,促使學生了解到打擊樂器的特征。同時,教師還應當要求學生邊模仿邊學習,有效鍛煉自身的音樂節奏感,提高自身的打擊樂器掌握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
合理利用打擊樂器凸顯出各音律、節奏的特征,能夠讓學生們快速體會樂器的魅力所在。例如可使用常見的三角鐵和鑼這兩類打擊樂器,讓學生們可以很快地辨別兩種音樂旋律。其中,三角鐵的旋律較為清脆,音樂持續時間明顯比鑼的音樂持續時間短。由此可見,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們進行比較分析,同時結合生活化、口語化的形式開展節奏教學。例如在介紹關于附點節奏的過程中,若僅僅采用理論課程的教學形式,可能會導致課程過于枯燥。所以,教師可利用編鐘模擬展示出音律、音符與時值之間的關系,同時誘導學生們分析各音符時值的節奏特征及旋律特征。同時,教師還可借助“你聽我猜”的形式,利用打擊樂器展現出各音符時值特征,加深學生們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總之,教師需對現有的音樂課程進行創新,幫助小學低、中、高年級學生更清晰地認知到音樂節奏的表現方法、表現形式及核心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水平,也能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教師應當正確認識節奏教學的重要意義。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開展豐富多元的節奏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感受音樂節奏,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習能力,升華音樂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許麗君《趣味發聲練習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的運用》,《黑河教育》2017年第8期。
[2] 鄭淑芳《全民K歌軟件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年第12期。
[3] 姜琴《小學音樂歌唱教學節奏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路徑》,《小學生》2016年第9期。
[4] 程盈盈、李文佳《論視唱練耳對音樂教育系學生教學實踐的意義》,《音樂創作》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