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煥勇
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歷史課程教材過程中,也有著廣泛的滲透和融入,因此要著重關注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確保初中歷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初中歷史課程中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策略等相關內容,希望學生能夠接受更為優質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其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 傳統文化 認知和實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27
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炎黃子孫最寶貴的遺產,同時在我國的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也是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初中歷史課程更充分地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對其起到弘揚的效果,也是傳統文化的再現。所以,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深入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使其得到發揚光大,進而為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提供必要的保障。據此,有必要對初中歷史課程中傳統文化的實踐策略等內容進行探討。
一、歷史教師自身要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積淀和認知
首先,初中歷史教師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把握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內在底蘊,且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況,在各個階段都可以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確保整個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呈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和底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更有效地學習歷史課程和相關知識內容,進而為其歷史知識的掌握提供必要條件。教師要針對傳統文化的各個典籍,以及其在初中歷史課程中的深入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然后找到兩者的契合之處和結合點,使兩者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互相融合,發揮最大化的合力的效果。同時在傳統文化涵養方面顯著增強,成為復合型的教師,以此通過身體力行,對學生起到正面的影響和推動的作用,在傳統文化的滲透和教育過程中呈現出自身的作用和效能。
二、對歷史課程中的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可以說濃縮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從歷史事件到歷史人物等都能看到相應的影子。相關事件和人物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博大精深,把握其中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歷史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充分地提升。
例如,歷史教材中在提到《傷寒雜病論》時,要對其進行深入地挖掘,進一步有效介紹相關作者和該書的歷史地位,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這本經典的價值和深刻內涵,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對該書的相關資料進行充分展示,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這本書的深遠影響。比如,《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歷代醫家必讀之書,同時有著十分廣泛的傳播,在海內外都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這本書和中醫理論一脈相承,為我國的非典抗疫工作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些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中醫的偉大和神奇,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學習和深入了解中醫的興趣,從而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使自身能夠真正意義上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體。
三、對傳統文化作品進行深入品鑒
中華文明最豐碩的成果就是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藝術,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鑒的,針對初中歷史課程而言,對相應的文化藝術作品應有充分的展示,例如,里面有很多的文學名著,繪畫書法等等,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找出相應的繪畫作品,讓學生進行品鑒和欣賞,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其中的無限魅力和高雅情趣。
比如,講解魏晉時代王羲之的《蘭亭序》的過程中可以把真跡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呈現,然后進一步說明這部作品在書法界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探究這部作品被人追捧的根源,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王羲之書法的技術和高超的造詣,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品評,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有愛國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加自覺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四、創設傳統文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創造出相對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有效地融入傳統文化知識,使其在教學情境中更深入地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實際的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情創設出更加有效地外部環境,進一步利用班級活動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在教室張貼相關的貼圖,使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歷史知識的融合之處,給學生一種傳統文化因素隨處可見的感覺。在這種外部環境的影響之下,學生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并產生興趣,這樣能夠呈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針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對林則徐的相關故事進行完善,使林則徐的人物形象進一步健全,讓學生對民族英雄有更全面深入的認知。同時可以選擇林則徐留給子孫的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把這樣的對聯融入其中,介紹林則徐的生平事跡,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詩詞的相關內容,在文學素養方面顯著增強,也可以感受林則徐的人格魅力,感受這副勸誡后人的對聯,然后和其他的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進行聯系,這樣能夠更有效地介紹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以此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五、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要結合實際生活
教師要將傳承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實際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加深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程度,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意義上傳承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把歷史課程中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學生不僅能在中學生行為守則中找到禮儀的痕跡,還能通過傳統文化印證禮儀的由來和沿襲。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向學生進行相應的舉例,例如,我國科舉考試中所涉及的內容就包括六經,分別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其中的《禮》就指的是禮儀、制度。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的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相關歷史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認知,或者通過傳統文化知識比賽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舉辦相對應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在實際的比賽過程中,教師充當裁判的角色,結合學生的競賽內容調整相對應的歷史課程設計,然后有針對性地結合選手的數據分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程度進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斷,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和愛國精神,同時使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實現深入的合作交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比賽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找到自身的舞臺,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更有效地了解歷史課程的相關內容和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內涵,使自身的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有耐心,要堅持,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是做不得的。教師要立足初中歷史教材,針對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著重把握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在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同時確保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融合,以此使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深入掌握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總之,初中歷史學科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初中歷史課程中要充分認知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核心意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注重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以此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和優秀成分,不斷地開拓進取。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更有效地融入其中,進而充分提升其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紹文《初中歷史課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分析》,《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1期。
[2] 俞新三、馬忠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之我見》,《內蒙古教育》2019年第29期。
[3] 許白爽《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影響》,《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