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彥
摘 要: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我國傳統文化對人格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語文學科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重視,并以我國傳統文化作為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題,讓中華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斷滲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2.012
隨著教育的改革,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也融入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而對這些傳統文化文學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也能提高初中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初中學生能夠傳承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通過傳統文化教育,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彰顯學生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奠定豐富的文化底蘊。
一、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1.促進了初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在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要通過傳統文化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不僅提高了初中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古詩詞等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且,通過閱讀課堂的學習,學生也能積累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和層次。對提高初中學生語文水平具有關鍵作用。此外,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初中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會不斷提高。而隨著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文化素養的發展,更有助于初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2.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傳統文化作為閱讀教學主題,能夠讓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中,這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也能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同時,也讓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課堂中得到了體現。如: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夠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文章闡述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也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與品德修養。而且,能夠讓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實際中,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體現,讓傳統文化能夠在學生中得到傳承與弘揚。同時,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傳統文化進行情感教育,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
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深化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精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將閱讀學習與情感教育進行結合。通過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讓學生能夠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而在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閱讀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以結合傳統文化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并對其中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感悟,讓學生能夠把握作者表達思想內涵,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作品的理解。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閱讀效率能夠提高,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進行感悟,讓學生通過閱讀對課文的情感和意象進行分析,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傳統文化的精神,讓傳統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
例如:在對古詩詞《錢塘湖春行》進行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閱讀理解,讓學生品味古詩的語言和意境,感受作者傳達的情感。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語文教師要結合古詩詞含義,創設課堂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對古詩詞進行閱讀理解,分析古詩詞的意象,感受作者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并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而情感教育的滲透,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而在學生通過閱讀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初中語文教師也要把握教學機會,結合傳統文化閱讀主題,讓傳統文化能夠陶冶學生情操,發揮出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2.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對閱讀教學情境進行創設
在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初中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知識。初中語文教師要營造良好的閱讀課堂學習氛圍,讓傳統文化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感染,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在閱讀課堂教學前,初中語文教師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結合課文的意境,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閱讀,讓學生結合課文展開想象,理解傳統文化作品的精髓和作者表達的豐富情感,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強化學生閱讀課堂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對《記承天寺夜游》進行課堂教學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結合課文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而在教學情境中不僅能夠直觀體現課文內容,也能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同時,語文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也要對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進行介紹,以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而學生在情境引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理解課文對作者蘇軾豁達超脫的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也蘊含了作者自己的生活觀念,更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意義。情境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能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
3.重視傳統文化價值,深入解讀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閱讀教學中,針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提煉。而在初中教材的傳統文化文學中都蘊含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對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理解,讓學生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緊抓傳統文化的精華,在課堂中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欲望。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理解,完成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對《三峽》進行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要緊抓課文內容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欣賞我國大好河山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現在三峽的景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通過閱讀領略古時三峽不同季節的景色。作者通過對語言的合理運用,不僅讓課文更具有詩詞畫意,也運用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而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情感進行感悟,也要通過傳統文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拓展課堂閱讀內容,學習傳統文化的經典
在進行傳統文化閱讀教學時,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也要注重對課堂閱讀教學的拓展,豐富課堂傳統文化閱讀材料,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在教學拓展時,語文教師也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延伸,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與古人進行互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讓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構建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進行《〈論語〉十二章》的閱讀教學時,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結合《論語》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通過《論語》中的其他內容,如:“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通過拓展的內容感受孔子的思想,并對學生的拓展閱讀進行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仿佛在與古人進行對話,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結合傳統文化的教學內涵,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以傳統文化作為閱讀課堂教學主題時,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進行提煉,并注重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讓傳統文化能夠影響初中學生人格的構建,并通過閱讀課堂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趙曉萌《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嘗試》,《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7期。
[2] 劉開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名師在線》2018年第33期。
[3] 孟麗《論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7期。